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出现急剧缩水,由2014年6月最高时的3.99万亿美元降至2016年2月份的3.2万亿美元。
值得欣喜的是,最新公布的2月份数据显示,单月外汇储备较上月下降285.72亿美元,较前值994亿美元大幅收窄。这意味着随着人民币汇率阶段性企稳,外储正在逐渐扭转急速下滑的趋势。
不过,伴随着外储缩水所引起的“资本外流”,抑或“资本外逃”成为市场乃至“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包括周小川行长和易纲副行长等在内的央行官员在不同场合频频面临相关问题的追问。
这不,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出席该记者会,并就中国外汇储备和人民币汇率预期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易纲认为,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减少大部分归因为“藏汇于民”,这符合央行的预期。而这种企业和个人优化资产负债表的行为是有限度的,未来我国外储仍会保持合理适度水平。同时,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将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基本稳定。
与此同时,在同一天,有着“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季度评估报告提出,外储下降更多是由中国企业偿还美债引起的,而非市场热议的“投资者抛售中国资产”。
3月6日,BIS在《全球资金流动》报告中提出,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资本外流更多的是国内企业偿还美元债务引起的,而非市场热议的“投资者抛售中国资产”。
报告写道:“持续的私人资本外流令市场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一个版本是说投资者集体抛售中国资产,另一个是说中国企业偿还美元债务”。BIS的分析更倾向于支持第二个版本,但这两个版本共同忽视了离岸人民币存款萎水的影响。
BIS提供数据显示,2015年三季度,我国跨境资金净减少了创纪录的1750亿美元,而通过比对多方数据发现,其中只有120亿美元为官方储备流出,其余1630亿美元都是私人资金流出。
进一步分析得出,在1630亿美元的非官方储备流出中,约有四分之三的资金是由包括人民币存款减少在内的三大主要原因导致。其中,人民币存款降低造成800亿美元资本流出中国;此外,中国本土企业直接向离岸银行偿还外币债务约占340亿美元;最后中国本土企业向本土银行偿还美元债务约为70亿美元。
不过,我国企业的外债规模是一笔糊涂账,由于统计口径和数据可得性等原因,导致我国企业外债的整体规模说法不一,因此风险也难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