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仍未完全走出股灾阴霾,该如何疗伤呢?
时至今日,距离股灾风波爆发已经有超过一年的时间。与此同时,距离当时国家队资金大举出手的时间点,也有一段不短的日子了。
然而,经历一轮轰轰烈烈的股灾风波之后,中国A股基本完成了“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而股市的运行指数也较最高点下跌超过40%。但,即使如此,股灾风波对市场投资者造成的心理冲击影响还是挥之不去,而在市场回稳的过程中,无论是内部市场,还是外部市场出现一丝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市场带来不少的抛压。归根到底,就目前而言,A股市场仍未完全走出股灾的阴霾。
2015年,当属中国A股运行波动率、投机性非常高的敏感时间点。鉴于当时场外配资以及场内融资业务的全面激活,也大幅提升了当时股市的资金利用率。随之而至的,就是股市上涨节奏的显著提升,市场成交量能以及杠杆业务规模迭创历史新高。
但,经历了一轮股灾风波冲击之后,16年中国A股的表现却平静了不少。
进入2016年,虽然年初市场一度遭到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冲击影响,并由此导致市场出现急速非理性的暴跌走势。但是,自16年1月27日市场创出2638低点之后,市场的波动率却显著降低,而在随后近半年的交易时间段内,A股市场主要波动幅度仅有10%左右,而以上证指数为例,在今年1月至7月间,股市主要运行区域在2750点至3050点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过多关注市场指数的同时,不少权重股票乃至超级权重股票的持股情况,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中,以银行、保险、券商为主导的权重板块,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处于国家队资金大举出手的重要品种,且部分标的基本处于国家队资金高度控盘的格局。至于其余的板块以及上市品种,则也或多或少地看到国家队资金进驻的身影。但是,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在国家队资金对部分权重股票乃至超级权重股票高度控盘的背景下,实际上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品种打压市场的空间,并有效降低了市场的波动率水平。
不过,时至今日,国家队资金出手护盘已经有一年左右的时间,而近期亦有消息指出,证金数万亿救市资金授信陆续到期,而其后续会否继续展期以及相应的调仓举动,无疑备受市场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就在去年的8月14日,证监会曾经表态称,“今后若干年,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不会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不变,但一般不入市操作,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仍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发挥维稳作用。”与此同时,对于证金公司而言,仍可能会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中央汇金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股票,由其长期持有。
由此可见,以证金为主导的国家队资金,其主要功能仍在于稳定市场。总体而言,对于不少价值型投资标的而言,仍意在长期投资。
时下,对于市场而言,3000点附近位置的“政策底部”,基本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是,以国家队资金作为主导的股票市场,依旧是当下A股市场的主要特色。由此一来,对于A股市场的市场化运作,也就大打折扣了。简而言之,时下的A股市场,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功能的完全修复。
时隔超过一年的时间,虽然股市整体系统性风险已经得到了较好地释放,但目前A股仍未完全走出股灾的阴霾。与此同时,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并未从真正意义上摆脱股灾的心理阴影,而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则容易导致不少投资者抛售离场。
显然,在现阶段内,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市场投资者,都需要有一个疗伤的过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如何对它们对症下药,实现真正有效的疗伤,将直接考验当下管理者的治市智慧。
在笔者看来,为市场“疗伤”,首先要建立起相对公平的市场制度环境以及交易环境。
从本质上来看,股市本身不会大规模创造财富,而是实现财富的再次分配过程。对此,在财富再次分配的过程中,如何让财富再次分配显得相对公平,这将会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或许,这可以从长期以来市场依存大资金大机构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持股成本差异化、交易制度的差异化、信息渠道的差异化等渠道进行对症下药。
与此同时,对于市场而言,股市急跌过后,仍对市场抱有忧虑,整体投资信心严重不足,这无疑反映在市场交易环境不佳、投资回报预期不好等问题身上。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起持续稳定健康的市场环境颇为关键,且必须注重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均衡式发展,不应该为了满足市场融资需求,而加快股市抽血机器的发动。同时,仍需要从降低投资者投资交易成本的角度出发,加大鼓励市场长期投资的举措,并进一步加快引进长期资金的入市步伐,从本质上提升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整体占比,但需要让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从根本上减缓机构投资者比中小投资者投机性更浓厚的现象。
股灾风波虽过,但市场仍未走出股灾的阴霾,这既有市场自身不成熟、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也有部分投资者自身投机性过高等问题,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然而,深刻反思固然重要,但对症疗伤,却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