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把交易的终极结果想得太美好,又把过程想得太简单,太多太多的交易者总是沉迷于“交易为生”,这并不是好事。
我们不能沉迷于刺激和幻梦,身边不少沉迷者把人生都毁了,好一点的一边工作一边交易,把一部分工资搭进去,可能一辈子都出不来,也许这就是对爱好的一种投入吧。
我并不支持“交易为生”,我们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可以去创造更多价值,人生实现的方式有很多,拿到交易圣杯也算一种,但这种修行是没什么增值的,而且从总体上看,是减值的。修行应该是内修外放,所谓的“自我升华,普度众生”,交易是内修内敛,更加自我和自私。
把它当一辈子的爱好,追求一种小小的自我实现,倒也不是坏事。
我从三年前吧,就很少亏钱了,总体上看应该是盈利的,可能微乎其微,没算过,因为我并不在乎。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求,我总结了一条违逆大众的观点:交易盈利只有两种模式:一个是快刀手,够快,啃一口肉就跑;一个是有超强预测能力的谋士。
也就是说,信息时代,信息的价值只会在最早的10%透明度以内体现出来,所以快刀手能吃到信息福利。如果我们用当下的信息去交易,比如突发事件、高波动的价格,就一定是接盘侠,当然有人会说,很多信息有持续性,价格也未必一下子表达清楚,但能跟踪到持续性、表达程度,那一定是我说的第二种——拥有分析预测能力的高手。
简言之,如果你不够快,那就要看得够远,交易当下就是在交易自己的愚蠢。
所以我为自己总结了三句话:
1,没有强预测的交易一定亏;
2,用当下的信息交易一定亏;
3,判向而不择时的交易必须长线。
一二句是重复的,但我必须提醒自己,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认知总结,不是大众化的(没有普适性)。
之前我认为发现了一个一定赚钱的方法:根据商品的供需情况,结合技术企稳,进行中长期的跟踪。比如大豆是过剩的,黑色系是过剩的,那就日线企稳了空进去,一直拿着,只要供需没有变化,价格上一定会体现出来的,技术上做到不管是回调还是突破,能抓到70%的机会,能规避大回撤,能二次三次介入,就行了。
供需矛盾给胜率,技术上截断亏损,只要交易的品种够多,把胜率平均化,还能不赚钱吗?这想得非常理想也比较理性,但忽略了一些客观的东西。
我们经常看研报的话,能很容易确定一个品种的供需情况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当下,看到的一切都已经被交易了,完全没有交易的价值。研报里经常会看到逢高空,等待估值回归,当价格高了或者回归的时候也一定是交易了某个发酵的信息,给你好的价格的时候只是给了你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机会!
后来我在这个系统上稍作修改,加入三个因素条件:预期、择时、时间。
预期很简单,当下是如此,这个“如此”还会延续下去,我一定要找到一个可视化的条件去跟踪这个“延续”的状态,一旦变了我可以立刻抽身,比如库存变化、利润变化等,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会让我陷入多空迷局。
择时就是宏观状态表达的理解。商品低估值了,基本面不好,是涨是跌?什么时候涨?如果交易中美需求改善,那就是涨,如果交易美国衰退,那就是跌。市场的表达一般都是国际宏观叙事结果,我们想择时,就要盯着宏观周期的表达。
时间上,我从来不介入离交割月不到2个月的合约,我知道预期表达很长远,择时后依然不是短期的。
修改之后,我交易的是什么?是基本面延续的胜率,是宏观表达的择时效果,都是相对客观和长期的,大家可能认为不好去量化跟踪,其实并不是,大方向的叙事比单个品种更容易感受和捕捉。
我很崇拜那些能把产业和品种摸得很透的人,特别是能看得到未来价格的,预测价格这一点至关重要!说明你不仅看得透,还看得远,更是会“量化”。这样的人早迟能发财,因为他们真正在交易未来。我做不到如此精细,只能借着一点点预期跟踪能力和择时驱动去吃点边角料,这也是我无法赚大钱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预测能力太弱了。
超级“预测者”容易陷入纯基本面的陷阱里,被宏观叙事抹杀,而我呢,又无法窥透品种的本质,吃不到鱼身。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员和交易员要分开,掌控大局的军师和掌控战场将军结合,才能打赢战争。
现在用长线思维去吃点皮毛已经让我很满足了,我依然坚持无法预测就无法盈利的观点,坚决不炒“当下”,那些抢筹码和惯性的快枪手也不是我想要做的。
至于技术上,就是类似于优势价格的网格交易,比如做多,只要不是大涨,周线稳定了,都能介入,如果破位就止损,企稳再进。因为是周线,又是长期持仓,不会频繁进出。
我的方法类似于把商品当股票来做,用低仓位去跟踪,多个品种,平均下来一定能抓到相对确定的价格演绎。
■文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及所在机构观点,据此入市风险自负。期货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入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