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我国喜迎第四届农民丰收节。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
郑商所从农产品期货起家,始终秉持服务“三农”初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直在为农民稳收增收做出不懈努力。作为近年来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郑商所立足农产品期货品种优势,在相关品种主产区持续推进“保险+期货”试点工作。随着苹果、红枣等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期货陆续上市,郑商所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日益健全,服务“三农”的领域不断拓展。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郑商所自2016年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工作以来,在棉花、白糖、苹果、红枣等农产品上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106个。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中国证监会工作部署,更好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郑商所在认真总结前期试点建设经验基础上,精心组织筹备2021年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建设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各试点项目陆续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21年郑商所预计投入资金1.2亿元,在新疆、甘肃、广西等8个省(自治区)继续加大“保险+期货”试点支持力度。
A “保险+期货”让果农有了信心
“今年苹果质量不错,再有一个月就该收获了。”家住静宁县深沟乡麦顶村麦顶社的果农杨文太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谈及对新果的心理预期价格,杨文太说,这两年苹果价格都不高,不过他不再担心收入问题,因为有郑商所的苹果“保险+期货”兜底。
据记者了解,2019年和2020年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为杨文太家的果园免费投保,在苹果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他依然尝到了“甜头”。“前两年政府给我交保费,去年交了4亩多,赔付了6000多块钱。现在苹果都有保险,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对种植苹果很有信心。”杨文太笑盈盈地说。
今年,杨文太又给自己的8亩果园投了保,政府补贴保费后果农每亩只需自缴45元。他告诉记者,树上的苹果都上交了保险,果价跌了也不怕。
除了不用担心赔钱,果农还能找准时机卖出更好价钱。杨文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苹果在地头售价每斤2元多,存入冷库中错季售价在3元以上,每斤相差1元多。“错季销售能提高收入,但存储风险大、成本高,如果未来售价不达预期,损失可小不了。”
“因为参加试点,价格有了托底保障,我们就敢大胆地存储,错季销售。”杨文太说,2019年每斤苹果多卖1元多,扣除存储成本,算下来相当于每斤苹果净利润增长了20%以上。“参加试点让我们吃下定心丸,敢存苹果了,收入就更多了。”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经过三年的实施,广大果农由以前的政府要求买保险现在已经转变为积极主动买保险。
据了解,2020年郑商所立项支持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13个,覆盖陕西、甘肃、河南省果农1.63万户,户均获赔6000余元,平均赔付率135.23%,赔付成效在各试点品种中最为突出。其中,甘肃静宁苹果“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项目赔付金额达4074.35万元,平均赔付基准849元/吨,相当于为果农提供每斤0.425元的价格补偿,成功入选2020年国务院扶贫办“企业精准扶贫专项案例50佳”。
“静宁试点项目2020年总投保吨数48000吨,较上年增加4.3%。单位保费下降至470元/吨,较上年降低了4.2%,赔付效果较上年提高了247%,数量增加但成本降低,赔付效果增强,确保了投保农户得实惠、增收益。”银河期货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保险+期货”的保障价格对应于期货价格,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果农关注期货价格,了解未来价格变化,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以期货价格为引导,加强果农对交割品质量的认知,提高果农“种好果、卖好价”的积极性。
B 花生期货“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我们这里种的是春花生,9月上旬都已经收完了。”河南省桐柏县毛集镇毛寨村党支部书记郭长松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当地正常每亩花生产量是350公斤,今年产量会略有减产,8月底到9月初,当地连阴雨对花生品质会有10%的影响。现在花生收购价格和去年持平,但是农户还没开始大量卖,未来的价格不好说。
“农民最担心的是价格问题。”郭长松说,花生“保险+期货”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当地老百姓高兴得很。有了“保险+期货”,农民收入就有了保障,心里也有了一杆秤,种植积极性特别高,种植花生也更大胆。
记者了解到,近8年来,郑商所多管齐下帮助桐柏县农民谋发展,除了直接投入帮扶资金数千万元以外,还带动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捐资帮助桐柏县完善教育、交通、医疗卫生、村党建等各方面基础设施,特别是进行金融帮扶助推企业上市、引进花生“保险+期货”等惠农模式取得很大成效。
花生“保险+期货”项目在桐柏县部分花生主产区实施后,为当地农业合作社、农民及贸易商带来了很多新启示,让他们的思维与生产经营模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桐柏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磊认为,立足资本市场尤其是期货市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大力推广“产业+金融”增强造血功能模式,不但可以为乡村振兴插上“金融的翅膀”,而且还可以打破固化的思维习惯,引进灵活多变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路,可以更好地实现服务实体、服务“三农”的目标。
在毛寨村,花生 “保险+期货”项目的成功运作取得了很好的综合社会效果。据了解,在郑商所的大力支持与积极促成下,国贸期货在毛寨村、光武村及石河村进行了2000亩花生的“保险+期货”项目操作,最终赔付农民62560.91元。
目前,在郑商所及相关机构各类扶持项目的支持下,桐柏县花生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和种植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相关期货机构与桐柏县签订了多项期货服务乡村振兴项目、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凝聚起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下旬河南遭遇特大水灾,中粮期货为灾区花生种植户无偿提供480亩的花生收入保险,帮助其抵御产量损失和价格波动的双重风险,为保证油脂油料供应安全和乡村振兴贡献了期货力量。
C 红枣期货提升支农惠农水平
近年来,由于红枣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农户及产业企业面临较高的种植和经营风险。红枣期货不仅能帮助产业主体规避风险,还可以对枣农种植提供价格保险,稳定枣农收益。
据记者了解,在上市首年,郑商所就将红枣纳入了“保险+期货”试点品种,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在新疆开展了5个红枣“保险+期货”试点,总承保13800吨红枣,保障金额约1.5亿元,农民收入得到切实有效保障。
今年7月30日,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2021年度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正式通过批复立项,该项目实施区域为第一师十三团,惠及农户约1000户,试点面积2.8万余亩。该项目由格林大华期货牵头,并携手华泰期货、上海中期期货、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财险)共同申报,由郑商所及阿拉尔市等共同出资,农户向中华财险购买红枣价格保险,以抵御保险期内价格下跌风险;中华财险卖出保险后,通过向格林大华期货子公司、华泰期货子公司、上海中期期货子公司购买期权的方式,规避理赔风险;阿拉尔市果业行业联合协会负责为投保农户提供订单收购工作,企业的收购库存和价格风险再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或期现贸易方式完成风险闭环。
据格林大华期货项目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在阿拉尔市政府及郑商所的支持下,格林大华期货累计开展包含立项的红枣“保险+期货”和“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项目共计4单,总保费规模达到1200余万元,惠及枣农约1500户,保障现货价值约3亿元。“保险+期货”项目从之前的分散试点,也扩大到现在的县域覆盖。
随着红枣“保险+期货”项目的不断深入推进,南疆产区政府及农户对“保险+期货”的认识程度和参与意愿不断提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投保枣农孙有珺说,自2016年以来枣价越来越低,从20元每公斤掉价到现在的约4元每公斤。近些年,每年在红枣成熟与出售的时候,他就发愁——不但不知道红枣要卖给谁,而且还不知道以什么价格出售更合适。今年参加了红枣“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拿到了6000元的赔付,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是看到了种枣的希望。
阿拉尔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期货”为阿拉尔市红枣产业持续发展探出了新路子,为各经营主体应对价格风险和稳定生产经营提供了新模式,有效保障了新疆枣农的收益,稳定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未来阿拉尔市将持续加大投保规模。
阿拉尔市果业行业联合协会会长何军表示,红枣期货在红枣产业和资本市场间搭建起了桥梁,吸引更多资本“活水”浇灌红枣产业,促进专业人才、资金向红枣主产区流动,提升贫困地区金融“造血”功能,提高资本市场支农惠农能力,稳定枣农收入。
D 棉花期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公司主要是做棉花种子生意的,全疆各地都安排的有技术服务人员,通过汇总公司技术人员反馈的情况,我们发现当前新疆棉花整体长势较好,虽然今年的种植面积有所下滑,但估计单产较高,总产估计会与去年持平或略高。”新疆某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分地区来看,受前期部分地区出现低温与降雨天气影响,个别地区棉花生长发育期延长,会令棉花上市时间推迟,预计推迟时间一周左右。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和纺织工业原料,不仅承载着农民增收、地方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2014年,国家开始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棉花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回归市场化,供需关系、成本、政策等因素对价格波动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棉农稳定收入、企业稳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期货市场凭借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成为棉花生产主体的最佳“避风港”。
以主产区新疆为例,棉农作为籽棉生产者,一方面可根据期货价格推算、调整籽棉销售价,获取最大种植收益;另一方面,可在适当价位建立期货空单,对冲籽棉销售价格下跌的风险;轧花厂从棉农手中收购籽棉,加工成皮棉进行销售,但销售价格受供需基本面影响较大,存在销售价低于成本价的风险,通常会根据自身利润预期,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实现稳定收入。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基本的套期保值外,期货衍生的新型风险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加强棉花生产环节对冲价格风险的能力,力保棉农、轧花厂“增收丰收”。
在种植环节,由于多数棉农缺乏通过市场化手段管理风险的意识和习惯,也不具备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常常受到种植收益无法保障的困扰。自2016年起,郑商所开展棉花“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探索建立棉农稳收增收长效机制,为棉农种植收入提供有力保障。2016—2018年,在新疆主产区以及湖南、山东、河北、安徽共开展28个棉花“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约4.1万吨棉花种植保“价”护航,共支持资金超2400万元,累计赔付约2070万元,惠及农户2.5万余户。2021年,郑商所将继续在新疆麦盖提和图木舒克开展2个棉花“保险+期货”试点项目。
作为棉花行业首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内最大的棉花贸易经营企业之一,中棉集团多年来在新疆实行“订单农业+期货”模式,为棉农提供农资、农机、农业技术以及天气预报等服务,并以保底收购和分红、土地入股合作等形式,全产业链服务帮助棉农抵御市场风险,确保棉农增收。在自身经营和风险管理方面,建立了“集中风控、平台购销”运营风控模式,利用期货、期权等组合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通过中棉集团资源购销平台开展基差贸易购销,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带动新疆棉农和轧花企业稳健经营。
据记者了解,仅2021年上半年,中棉集团与新疆棉农已签订1137户订单,订单面积达到133万亩,订单籽棉39.52万吨,实现农资推广5851.99吨,直接服务农户3000人次,带动周边棉农2万余人。
经过17年的培育发展,棉花期货已经成为产业链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棉农、轧花厂等生产主体利用期货套期保值和基差贸易销售,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风险管控,保障了棉农种植收益,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有力地推动我国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E “商储无忧”项目保障农民春耕用肥
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化肥的储备工作,自2005年起开始推行商业储备制度,鼓励企业在秋冬季储备化肥,保障春耕。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尿素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不同于以往淡季低价储备、旺季高价销售的惯性认知,经常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市场表现。承储期满出库时,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入库价格,叠加仓储占用、资金占用等承储成本,承储企业亏损较多,影响了承储企业的积极性,进而可能会影响春耕期间的价格稳定及农民收入。
为鼓励承储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化肥商业储备项目,郑商所创新开展“商储无忧”试点项目,通过减免承储企业参与尿素期货套期保值过程中产生的交易、交割等部分费用,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转移储备期间的价格下跌风险,助力企业无忧承储。截至今年4月底,“商储无忧”项目已顺利结束,5家试点企业在河南等四个粮食主产省份承储的10万吨尿素已全部出库,有力地保障了500万亩粮食春耕施肥需要。
此外,期货市场的交割体系可以有效保障特殊时期交割区域的用肥供应。2021年1月,国内春耕备肥时节,河北疫情加重,运输受阻,河北复合肥工厂中仁化肥有限公司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风险。尿素期货交割仓库河北衡水棉麻库存放大量期货仓单,中农集团通过与仓单所有者进行沟通,及时采购到省内货源并供应至中仁复合肥厂,较好地解决了供应短缺问题。得益于科学的尿素期货交割布局,大量尿素提前运至粮食生产区集散地,实现货源的提前整合,有效满足农业主产区用肥需求,为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原期货总经理助理陈建威表示,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氮肥生产省份,有一批企业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商储无忧”项目,利用期货工具锁定公允价值,有效对冲尿素贬值风险。在今年上半年全国集中用肥时期,有效释放存储尿素,保障了数百万亩春耕用肥供应,缓解了尿素供应压力。
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储无忧”项目以市场化手段帮助承储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转移风险、稳定价格,从长远来看,有助于降低农民的用肥成本、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业内人士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商储无忧”试点项目让承储企业保供稳价更有底气,同时,也保护了农户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为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贡献了期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