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美国散户从90%降到6%,他们是如何被“消灭”的?

下一篇

PX涨价力挺PTA能维持多久?

分享

大禹治水:一文读懂LPR

2019-12-30 11:21:59    沧海一土狗    

image.png今天央行发布30号公告,把存量浮动贷款的基准切换成lpr,完成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的又一环。翻一篇旧文出来,梳理整个疏通的脉络。

引子

昨天(2019年8月16号)召开的国常会指出,“面对当前形势,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坚持用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下降”。其中,改革的办法是市场化的——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具体抓手就是完善LPR机制。

贷款基础利率(LoanPrimeRate简称LPR)是指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考虑抵押、期限、利率浮动方式和类型等要素,在贷款基础利率基础上加减点确定。

今天(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2019第15号公告,明确了新的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

这篇文章将梳理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脉络,解读完善LPR机制带来的影响。

央行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前文《中国的收益率曲线是否会走向倒挂——论中美银行体系的不同》中,我们讨论了一个逻辑,银行体系的复杂性跟银行数量以及嵌套层数正相关,其中,对嵌套层数更加敏感。

image.png

系统越复杂,就越脆弱,监管难度就越大。相应的,监管层在2016年底推行了两个工作,宏观审慎评估(MPA)和资管新规。这两项工作有效地缩减了嵌套层数,扑灭了影子银行的泛滥,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

负债端成本的管理

在前文中,我们有讲到,中国式银行体系净息差(NIM)的高低是系统稳定的生死线,NIM越低,系统越脆弱。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必须稳定住银行负债端的成本,所以,要抑制住各家银行在负债端的竞争,也要避免银行体系外的成员参与竞争。具体举措就是两方面的,一个是限制协议存款规模,让理财净值化;另一个是宏观上控制货币基金的整体规模,微观上控制货币基金当日可以T+0申赎的上限。这样就造成一系列的结果:银行系统内有充足的价格足够便宜(年利率0.35%)的结算资金。完成这个举措还不够,央行还需要一个手段管理银行系统负债端的边际成本,具体的手段就是中期借贷便利(MLF)。通过这样的操作组合,央行就能够有效地管理银行体系的平均负债成本和边际负债成本。

image.png

于是,央行就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框架:1、通过存款基准利率管控规模巨大的主体区域;2、通过MLF管控价格敏感的边际区域。事实上,各家商业银行之间比拼的就是渠道优势,谁的渠道强大,谁就能有巨大规模的结算资金(从这个角度,就能明白为什么银行要抢着办ETC)。目前,渠道的比拼已经有了一个结果,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所以,同业资金市场那么发达)。于是,央行可以再加一道管控,区别对待的MLF,对于大行实行MLF,对于小行实施XMLF,通过这个手段,央行可以有效的管控同业市场。

image.png

暂时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工具(只有一系列的定向),但是,现实的确有这个客观需要。

向资产端进发

搭建好稳定的负债端管理体系之后,央行更进一步,把重点转向利率的传导机制,追求银行体系的效率。于是,就有了LPR。LPR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它的形式是MLF+利差的形式。这个机制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传导更通畅了,MLF作为一个媒介,既体现在银行的负债端,也出现在银行的资产端,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会更加通畅。另一个好处是央行加强了对资产端利率的掌控力——定价的透明程度上升。这个逻辑不是那么直接。我举一个生活的例子吧,很多人都给家里打过酱油的,有的家长是直接给十块钱,既买酱油又买醋,但有的家长不是,左边的兜塞6块钱买醋,右边的兜塞4块钱,买酱油。政策利率MLF加优质客户利差的形式就是某种程度的分权,就像央行在答记者问里讲的“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形下限”。更进一步,对于其他客户,各家银行在LPR的基础上再加点——其他客户利差,最终,形成一个分层的报价——哪些钱买酱油,哪些钱买醋,哪些钱买白糖。于是,银行自己操作的空间就少了很多。他们只能自己去确定优质客户的加点情况(银行体系集体决策),其他客户的加点情况(各家银行自己决策)和优质客户贷款的占比。图四:资产端和负债端的管理体系

image.png

这个体系有一个好处,由于MLF利率出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两端,银行体系的NIM跟政策利率关系不大,只跟总体经济状况,以及系统的规模有关。所以,银行将不会无脑吃一大肚子资产等着央行降息,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事情上——渠道、服务、风控。(ps:在上一篇文章里,有提到这个点,央行和银行存在一个“智猪博弈”)

货币传导效率

通过负债端和资产端的管理,以及数量的调控,央行对整个银行体系有了极高的掌控能力。央行通过调整MLF利率,就可以迅速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上,这种传导对存量和增量的信贷都有影响。政策利率的变动对增量信贷的影响是显然的;对于存量的浮动利率贷款,如果优质客户利差和其他客户利差是给定的,那么,MLF利率的调整也会传导到实体经济的实际感受上。与此同时,各家银行也会保持相当大的主观能动性(NIM和货币政策相关性降低了),为了扩大NIM,在负债端,他们努力提高渠道服务,争夺低价结算资金;在资产端,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其他客户,因为优质客户是稀缺的,抢完之后,只能去发掘其他客户,真正去行使信用风险定价的智能,提高银行系统的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就梳理清楚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体系改革的一般脉络:先是降低系统复杂性,更进一步完善对负债端价格和数量的调控手段,再进一步捋顺负债端成本向资产端传导的机制,最终,划定新的游戏规则。由于结算资金规模是有上限的,优质客户也是稀缺的,NIM跟货币政策的关联也被切断,所以,逼来逼去,这个机制就会把银行逼到一条路上:通过渠道和服务要负债规模,向其他客户要更多的资产规模,向信用风险要NIM。只有这样,银行才能改变“晴天送伞,下雨天收伞”的顺周期属性,成为整个系统调节余缺的水库:经济好的时候,银行NIM提高,积累利润,央行管控规模,利率自然上升,经济刹车。经济差的时候,央行指派投放规模,不良上升,银行NIM降低,释放利润,经济有托底。

(注:本文经牛钱网采编,并已标注来源,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添加牛钱网公微:niumoney_com,获得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如果您对牛钱网有意见和建议请发邮件至:

niumoney@163.com,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全国服务热线:0551-63423017

工作时间: 08:30-17:00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2015 niumoney.com 牛乾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合肥牛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沪ICP备15020862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2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皖) 字第0048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皖B2-2018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