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一周年,你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了吗?
股灾,或许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教训。但是,投资者,尤其是国内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记忆,却是相对有限的。有时候,对于多数深受市值缩水压力的投资者而言,一旦市场赚钱效应再度兴起,则他们很容易忘记掉过去沉痛的经验教训,反而把错误延续下去,进而导致自己的操作不停挫败在相同的地方。
时下,距离去年6月中旬以来爆发的股灾风波,已经有整整一周年的时间了。然而,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内,真正能够保持本金安全的投资者,却是少之又少,而期间能够实现盈利的,也就更罕见了。相反,纵观这一段时期,亏损累累的投资者,却是不在少数,而更多亏损较大的投资者,干脆把股票锁定在市场,任由其涨跌,也不再关注,但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套牢程度的越来越深。
实际上,对于这一轮股灾风波,最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还是那些敢于增加资金杠杆的投资者。
一般而言,场内融资的门槛偏高,监管相对规范,真正出现平仓乃至爆仓的比例并不会很多。相反,作为新兴的场外配资工具的大肆崛起,却凭借着低准入门槛,高资金杠杆率以及缺乏实时监管的特征,竟在牛市中后段,即市场颇为疯狂的时刻,备受市场的热捧。
1比3、1比5乃至1比10以上的资金杠杆率,已然远比场内融资的杠杆率高出不少,但对于很多资金不到券商两融门槛的投资者而言,却是一个大大的诱惑。
不可否认,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直至目前,仍然属于以散户化作为主导的股票市场。近年来,虽然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有逐步上移的趋势,但因市场违规成本不高,结合机构投资者特有的资金优势、成本优势以及信息制度等优势,却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投机性更甚于普通散户。由此一来,在此市场环境之下,股市波动率持续高居不下,结合社会民间资金颇为庞大的资金规模,一旦股票市场形成了持续有效的赚钱效应,则很容易倒逼大量资金涌进股票市场。
但是,对于不少资金而言,在市场缺乏理性认识的背景下,很容易会寻求各种可以提升资金利用率的工具,试图在少有的牛市行情中,获得短期的暴利机会。于是,在14、15年,尤其是15年的上半段时间里,场内融资规模得以膨胀,而比场内融资更具诱惑力的场外配资更是受到了市场的追捧。由此一来,在全民炒股的热情影响之下,结合各路杠杆工具的大肆崛起,却引发了整个市场的杠杆率大幅提升,而在2015年6月中旬之前,市场完全处于加速“加杠杆化”“加泡沫化”的过程,而市场的资金杠杆泡沫也基本达到了极致。
显然,在牛市行情下,尤其是牛市最为疯狂的过程中,失去理性,且盲目增加资金杠杆的投资者,确实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或许,在他们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会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不过,在笔者看来,在这一轮股市暴涨暴跌风波的背后,不仅需要激进胆大的投资者作出深刻的反思,而且对监管机构等相关机构而言,更需要借助股灾一周年的纪念日进行深刻反思,并引以为戒。
事实上,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当市场泡沫达到极致的时候,往往会存在自我调节的强烈要求。然而,当我们回顾去年股灾风波爆发前后的监管举措,却不得不进行重新考量。
其实,在去年4、5月间,监管机构已经逐渐意识到股市泡沫不断膨胀的风险,并先后采取警示市场投资风险以及适度“去杠杆化”的举措。但,遗憾的是,因当时市场追涨热情非常浓厚,适度的监管动作已然不能有效压制市场的投机热情,而蜂拥而至的新增流动性,结合各式各样的资金杠杆工具,却把股市泡沫抬升至更高层次的级别。
进入去年6月份之后,监管机构对股市的监管手段显著提升,并加快了当时市场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然而,正如上文所述,市场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而当市场泡沫达到极致之际,市场的调整需求也将会愈发增强。
但是,有一点,却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忽略,即杠杆资金不仅具有助涨的影响,而且还具有助跌的功效。然而,当市场泡沫达到极致之际,市场容易形成阶段性的重要拐点,而在此期间,市场加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举措,却容易引发市场的集中抛压,甚至容易引发去年6月底、7月初市场丧失流动性,而引起的千股跌停到千股停牌的局面。由此可见,监管机构在市场形成重要拐点之际,却动用加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手段,却容易加剧当时市场的失速下行。与此同时,因其没有在更早的时间点内采取果断的降温手段,却间接加剧了后续市场的抛压风险。显然,这一点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此外,备受市场热议的,莫过于今年1月初熔断机制的匆匆落幕,而引发了当时市场接连非理性暴跌的行情。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对于运行不足一周的中国版熔断机制,最终得以在1月7日果断叫停,否则其仍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杀伤风险。
从中国版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事件来看,没有充分了解好市场自身的运行特征,而盲目复制国外成熟市场的运行制度,却容易导致政策制度的“水土不服”。与此同时,从熔断机制匆匆落幕的过程之中,却或多或少反映出市场政策的朝令夕改,这也是时下A股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硬伤。
时下,经历了一轮轰轰烈烈“去杠杆化”“去泡沫化”的过程之后,中国股市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进程已近尾声。但是,政策底虽在,却因国家队资金接连的护盘效应,而A股市场仍未完全实现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则容易导致场外资金迟迟不敢大举布局A股市场。由此一来,在股灾一周年纪念日之际,股灾对市场的心理冲击仍未完全消失,市场对股灾风波的冲击仍然心有余悸,而A股市场何时能够真正实现自我调节的功能,或许也就是长期资金,乃至场外资金大举进场之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