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印度的白糖产量将一跃而为世界第一。这个喜欢吃糖的国家,每年生产出逾3000万吨白糖,人均消费超过50公斤。为了解其白糖生产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一行人于12月6日起在印度境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本文即简要记录所见所闻所想。
一、八十年代初的中国
飞机降落在新德里机场,一出舱门,就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污染的空气。抬眼望去,看不到星星和月亮,整个城市氤氲在雾气中。新德里的雾霾有点像济南冬季雾霾严重的时候,也有点像中国北方的一些城市雾霾重的时候。从早到晚,鼻子里嗅到的都是烟雾的味道,让初来乍到的人很不习惯。雾霾的来源,可能是遍地的车辆尾气所致,也可能与土法制糖时烧煤有关(在北方邦,我们见过多处浓烟滚滚的制糖点)。全天二十四小时,那种灰蒙蒙的雾是不消散的。据报道,印度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公害,77%的印度人呼吸的是被污染的空气,这使得印度人均寿命下降5.3岁。
我们在夜里十一点的时候离开机场去市区,一路上竟然还是很拥堵。任何方向进出新德里城市的交通都很拥堵。城内的地铁据说更挤,当地人劝我们不要去尝试。从新德里向北到北方邦的蔗糖产区、向南到斋普尔,巴士的平均速度都是每小时40公里左右。这还是在经过部分高速公路情况下的速度。路上时见有神牛、大象、野狗、老鼠,每一个都从容不迫。有些地方会有一长串儿大象便便。几乎所有道路都经过村庄,行人往来较多,不时经过市镇,通行速度就更慢了。
新德里城市里看不到几座高层建筑。新区里倒是有一些豪华的办公楼,进出门要凭门卡。从新德里到斋普尔,路面坑洼不平,车子颠簸得厉害。路两旁全是低矮的石屋,连绵成片的石屋组成一个个村庄。村子里则全是土路。给人的感觉,印度就像是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农村。
只不过,这个农村与当时的中国有显著的不同。那时候的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天空都是蓝的,还没有污染。道路上的汽车还很少,根本不会拥堵。而现在的印度,汽车保有量才只有3000多万辆,摩托车和自行车为主,但道路已经非常拥堵了。从这个角度说,印度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印度会不会像中国一样,从1980年代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呢?道路的制约因素不容小觑。我们从新德里向北和向南累计坐车走了近300公里,只看到一处河道翻新的工地、两处盖住宅楼的工地、一处城市商铺修整的工地。沿途很难看到塔吊,倒是有很多运货的大卡车。所以,最起码目前还看不到印度能如中国那样快速发展的迹象。
导游告诉我们,印度的土地私有,如果修建道路、扩建商场等,都需要跟地主谈判,价格不合理是不行的。所以,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就可以理解了。当地有一条200公里的道路,前后修了八年才竣工。
有一个数字或许能说明问题。2017年,全球粗钢产量近17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8.3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50%,而印度的粗钢产量刚刚超过1亿吨,只相当于中国的八分之一。印度的钢材产量是2007年突破5000万吨的,用了10年时间才实现翻番。而中国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96年突破1亿吨,也是10年时间产量翻番。不过,中国在2003年产量就突破2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10年突破6亿吨。2016年突破8亿吨。1996-2016,短短20年时间,钢材产量增长7倍,这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基础。这一点,印度显然是做不到的。
所以,从表面去推断,印度可以说是潜力巨大、发展速度缓慢。印度不会像中国一样出现某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对全球有色和黑色商品的价格冲击不大。印度的股市机会应该也是结构性的、间歇性的。
二、皇宫与鞋拔子
斋普尔是一座旅游城市,也是拉贾斯坦邦的首府。拉贾斯坦,印度语的意思是国王之国。这里迄今仍有国王世袭。国王的财富非常巨大,从古老的琥珀堡到城市皇宫,尽显奢华。虽然这些王宫已经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出售门票参观游览,但迄今仍是国王的财富,只不过国王会把门票收入等捐出来从事慈善事业。斋普尔的当今国王是一位女性(女国王),还曾是出任某个城市的市长。据说,就是因为国王在那个城市有很多慈善捐款,所以当地人投票选她做市长。不过,最新的一次选举,女国王没有再连任市长。
斋普尔也被称作是“粉红之城”。整个城市的建筑外墙一律涂成粉红色,其中的城市之宫、风之宫都是国王曾经居住的地方。这些建筑都富丽堂皇,粉红色的外墙俨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内部的装修更是则处处显示出王室风范。尤其是琥珀堡是完全建筑在山顶上的豪华宫殿群,全部用石头垒成,工程量十分浩大,想一想它竣工于400多年前,就能体会到印度人对国王的尊崇和服从。
城市很漂亮,街道上却仍旧是典型的印度式拥堵。我们去的时候,斋普尔中心地带正在修建地下通道,环绕中心城的交通更是寸步难行。大街上,能看到骆驼、大象、牛、狗在悠闲前行或玩耍,去景点的时候,路边甚至还有好几头野猪在前行。路边的绿化带里,经常看到硕大的老鼠在出没。天上,是成群结队的鸽子和乌鸦。路上,则是典型的印度塔塔汽车和日系车的天下,据说,很多日系二手车倾销到了印度。
在车辆行驶缓慢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路边摊。印度不愧是世界上棕榈油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几乎每一处街道都能看到卖油炸食品的摊点。不少地方在卖炒花生。水果摊也很多,但主要是印度本地的柑橘、椰子等,苹果则清一色的是花牛,有一部分花牛据说是来自中国,但印度对中国水果出口封关一年多了,中国的红富士苹果在这里寻觅不到踪迹。
印度街道上有卖鲜花的摊点。他们用鲜花来敬神,也用鲜花来迎接贵宾,在婚礼等的场合,也会用大量的鲜花。我们刚下飞机的时候,导游便给每人脖子上挂了一串花环,我们去印度糖协和工厂的时候,也一再被敬献鲜花:一行十几人,每人一束鲜花,显得十分庄重。
街道的小贩一般不吆喝,但景点的小贩却象牛皮糖一样粘人。在“印度之眼”景点,有小贩兜售邮票和印度钱币,他们会说几句中文,告诉你价格,前后缠你好长时间。在琥珀堡,有大群的小贩,从你刚落地开始就纠缠着要卖给你鞋拔子,他们每人都一口流利的中文,嚷嚷着:鞋拔子,鞋拔子,1个,300卢比。你走到哪里,他们会跟到哪里。我看其中一人在兜售印刷不错的中文画册,是关于景点介绍的,就问了一下价格,1500卢比,算一下折合人民币150元,就买了下来。不过几分钟后,有团员就谈下了500卢比一本书的价格。再后来,我们在印度的加油站看到这本书,是350卢比。离开琥珀堡的时候,小贩们依然锲而不舍,最后叫价是“5只鞋拔子,只要300卢比”。只是我们对此没兴趣,他们一直跟着车子寸步不离。以至于我们离开印度的时候,耳边仍回想着“鞋拔子,鞋拔子”的声音。
三、大卫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导游是一位帅气的印度小伙子,今年29岁,未婚。自称中文名字“王大卫”。与国内导游相似的是,他也带着我们去了斋普尔的一家珠宝商店,虽然我们没怎么买东西,但他的热情不减,在颠簸的行程中还向我们推销印度的精油和神油。
大卫本科毕业于尼赫鲁大学,研究生阶段在陕西师范读中文,所以能说相对流利的中文。大卫介绍说,印度全民医疗是免费的,全民教育是免费的。象他这样读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费、书杂费都是免的,连住宿费和伙食费都几乎是免收的。或许因此之故,印度的IT技术、医药技术都是全球第二名,略逊于美国。大卫对此很自豪,只是说印度人口也是全球第二,略逊于中国。
我们去的时候,适逢印度的好日子。印度首富也是亚洲首富,在那段时间里嫁女儿,据说花费了数亿元,仅请一位美国歌星去唱歌,就花费了2000万美元。有钱人嫁女,讲究的是排场,普通民众也一样。我们从北方邦返回新德里的路上,已经是晚上10点以后了,道路两边稍微豪华一点的酒店,都在张灯结彩,婚礼随处可见。印度人的婚礼十分热闹,大家唱歌,跳舞,吃饭,然后睡觉。
大卫跟我们详细介绍了印度人的婚庆习俗。他说印度人的婚礼前后长达七天。每一天做什么都有讲究的。其中第四天是新郎新娘可以同床共枕的日子,所以格外热闹。婚礼期间,亲朋好友都去庆贺,可以大吃大喝很多天。去的人越多,主人越有面子。大卫的姐姐结婚的时候,最多一天去了1500人吃饭,他很自豪。他说,很多人的婚礼是要花上一辈子的积蓄。
新人结婚之后,是与男方父母住在一起的,一直到有儿女甚至儿女大了,也不分开。人越多越热闹。大卫的哥哥结婚很多年,孩子也超过10岁了,但仍跟他父母住在一起。那天他带团很晚,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11点了,他的父母和哥哥嫂子孩子们都等着他,全家人一起上餐桌吃饭,比较热闹。
大卫有一位初恋女友,长得很漂亮。他们青梅竹马20多年,两家父母也熟悉,平时有往来。他研究生毕业回国后,俩人商量着结婚。但印度青年结婚,是要征得父母同意,并由父母去张罗婚事的。于是,他跟父母说,自己想跟那女孩儿结婚,让父母去提亲。不料,父母直接反对,说这女孩儿喜欢打扮,不好,你养不起的。我们给你介绍另一个女孩子。大卫非常失望,不愿意跟另外的女孩子见面。但父母之命难违,他只好跟初恋女友分手。女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的变化好大。从此后,虽然两家还来往,但两人已是咫尺天涯,从此再也不能对话交流了。女方到他家来,他只好躲进屋子里。他去女方家,女方也躲进里屋,不可相见。他给我们看他未婚妻的照片,也是挺漂亮的女孩子。虽然几个月来尚未见一面,但他们两家已经约定几个月后结婚了。他的初恋女友也已经订婚了。
这看似悲剧的一幕,大卫娓娓道来,似乎看不出他心中的悲伤。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跟父母据理力争,在中国似乎还有私奔的说法。他说,在印度,让父母开心是孩子们的天然义务。无论什么时候,不能跟父母违拗,否则,你的朋友们会看不起你,不再跟你交往。
大卫也是印度男青年的典型代表。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泡妞,也不怎么吃肉。当然,在外不回家的时候,他偶尔会喝酒,但不能让父母知道,否则很麻烦。印度人一般不吃牛肉,也不吃猪肉(所以路边会有野猪奔跑),主要的肉食是鸡肉和羊肉。这样的好青年,会让很多中国女孩子喜欢吧?当然,中国的男人会鄙视: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印度人敬神。几乎每个印度人都是信教的。印度的宗教很多,印度教是信徒最多的。我们一路走过,几乎最好的单体建筑都是寺庙。在地图上导航,随处可见寺庙。我们参观的一处印度教神庙,进去要脱鞋子,排队进去的人很多。庙宇是大理石结构的,豪华气派。据大卫说,信教的人会有奉献,因此,走到哪座寺庙里,都可以免费吃喝。所以,印度人如果出门不用带钱,走到庙里就有吃的,饿不着。
四、甜蜜的甘蔗与白糖
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考察白糖产业。印度的甘蔗主要在北部帮、马邦和卡邦。这三个邦的白糖产量占印度全国的82%,近2500万吨,相当于中国糖产量的2倍。其中北方邦每公顷甘蔗产量55-60吨、马邦70-75吨、卡邦80-85吨。产量最高的土地每公顷甚至可以超过100吨。而且,印度甘蔗的含糖率普遍超过12%,有的地方出糖率甚至达到12%以上,堪与巴西媲美。
但是,与巴西的大机械化作业不同的是,印度的甘蔗种植仍是农耕模式,机械化程度低。这一点,在糖厂尤其可以看得清楚。甘蔗拉到糖厂,很少有大的卡车,主要是类似于中国的拖拉机和小皮卡,最常见的还是牛车拉甘蔗。印度人把牛看做是神牛,因此而不吃牛肉,现在看,或许主要原因是牛能帮助人干活。拉送甘蔗的有不少是白色的牛,牛的个头不高,但角又尖又长。印度农民会把牛角精心装饰一番,或红或黄,牛的精神面貌便大不一样。
在糖厂,我们看到来送甘蔗的农民普遍很开心,这得益于甘蔗收购价的高企。印度中央政府规定的甘蔗收购最低价格相当于285元人民币。由于蔗农的人数众多、选票重要,地方政府还会在此基础上加价。北方邦会加40元,南方两个邦则加20-30元。按照收购价推算,一户蔗农的年收入超过人民币1.5万元。对比一下,新德里的保安月薪600元、研究生学历的导游月薪3000元,不难发现这对于蔗农而言这是很不错的收入。毕竟,甘蔗的管理难度低、管理所需要的人工也很少。对农民而言,种植甘蔗的收益是水稻小麦棉花三个品种轮作收益的2.5倍!而且,政府为了获得蔗农的稳定支持,过去10年来,甘蔗收购价涨幅达到100%——在印度,甘蔗价格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结果,就是印度的白糖产量大大超过了本国需求量,过剩500万吨以上(2016/17榨季产量2050万吨、2017/18榨季3250万吨),印度国内目前的白糖库存高达1070万吨。印度准备本年度出口至少500万吨白糖,其中的250万吨瞄准中国。为了扩大出口,印度准备对每吨出口的白糖补贴150美元。
不止如此,印度政府还规定了白糖的最低销售价格不能低于2900元(折人民币,下同),即便对国内销售,也需要有配额,何况出口。而且糖厂何时开始收购甘蔗开榨、何时停机,全都是由政府决定的。糖厂面临这些条件,亏损也得咬牙坚持。糖厂的贷款利息高达12%。这使得印度糖厂不愿意在4000元以下的价格出口。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印度的甘蔗亩产、含糖率、出糖率等指标已经追上了广西的水平。而广西的甘蔗收购价490-500元,则大大高于印度的水平。印度糖厂几乎不相信中国的甘蔗收购价竟然是世界上最高的。相比之下,泰国甘蔗收购价不到150元。至于巴西就更便宜了。所以,中国的原产白糖,在世界上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也正因为如此,国际原糖进入中国是有门槛的。我们有人即便想进口印度白糖,也需要先获得配额。
鉴于印度的白糖、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将跃居世界第一,印度的产销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所以,未来较长时间,印度也许会成为国内农产品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五、印度的印象
我们在印度调研的第一天晚上,有一位在孟买从事白糖贸易的现货商应约过来交流。从孟买到新德里要两个多小时的飞机,他赶到的时候已经晚上9点多了。他就带着助手直接进了会议厅跟我们交流,边交流边吃晚饭,一直到晚上接近12点钟——这位现货商,是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家,他的助手也是五十多岁的人。
如此高龄而仍旧精神抖擞忘我工作,似乎不是印度人的作风吧。我们问起来,果然是犹太人血统。
在印度,我们参观的多家工厂和企业,都看到他们把企业创始人的头像放在醒目位置。其中一家糖厂特意带着我们,去创始人雕像那里献花、合影。这种对元老的尊重,一如印度人对父母的态度,值得我们多思考。
印度人对中国人比较友好。我们在两处历史古迹景点都看到很多学生排队参观,一些小朋友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还有的热情跑到我们身边一起合影。他们喜欢中国人给他们拍照。印度的景点工作人员也很喜欢中国游客,因为中国游客出手阔绰吧。不过,据说琥珀堡那里的中国游客最近一年少了很多,原因当然是印度人在边界上挑事儿造成的。
我们此行一周时间,比较有经验地主要在中餐馆和西餐馆吃饭,几乎没有碰过印度本地菜。只是,最后一天调研,在马邦的一家大糖厂,对方盛情邀请我们共进午餐,这才吃到了唯一的一顿印度餐。只是很可惜,不知道吃错了哪样东西,当天下午我就开始闹肚子,从傍晚到次日凌晨先后五次拉稀,直让人虚脱的感觉。水土不服,以至于斯。
从印度回到广州,仅仅四个多小时的路程。回到祖国的感觉,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爽。手机上网速度快了,坐车速度快了,空气清新了,吃起东西来无所顾忌了。一出国,就爱国。这是我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