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金钱的看法趋于平淡,他觉得“钱就是个数”,如果以后有机会多赚一些,那就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正如他现在所做的慈善事业和行业交流,而如果亏了一些则会保持本色,继续奋斗。
工业品看需求,农产品看供应,主要还是在产量。因为农产品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每年都有刚性增长,经济好的时候增长的幅度就稍微大一点,经济即便不好的时候,农产品的需求也是在增加的,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因为城镇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还有消费观念的转变,年轻人越来越占据消费的主流,他们都很喜欢消费,这是时代的特征。因此,农产品最主要变量还是产量。
农产品产量出入是比较大的。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很发达,抗灾能力也比较强了,但还是有很多自然气候的因素没有解决。比如干旱,干旱问题在中国解决的还是比较好的,因为人多地少,因为勤劳的广泛农户的存在,加上政府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基本上都能浇上地。但是到国外的话,实际上还是靠天吃饭,除了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主产区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和美国这样的粮食主产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不要以为现在科技水平提高了,种子水平提高了,以后天气对农作物就没有影响了。我发现现在这种观念还是很严重的,这是不对的。很多讲座都这样说(认为现在科学技术提高了,种子技术提高了,天气对单产没有影响),但是种子技术提高了只是提高了单产,对干旱没有用,不下雨,照样不收。这是一个主流的观点(天气对单产没有影响),也是一个误区。
就跟前几年一样,熊市连跌3年,很多人就不相信商品能涨了,忽然2016年暴涨。其实历史规律就没有变过,不能连涨几年就不相信规律了,规律一直是没有变的,气候也一样,气候对农产品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大的。
总来的说就是:虽然现在种子技术提高了,科学水平提高了,管理技术也上去了,但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改变。比如低温,东北为什么2017年玉米和水稻大幅度减产?就是因为温度低。虽然现在种子技术提高了,水浇条件好了,除草也好了,但是如果温度低的话,就没有办法了。
还有比如“天年”现象:气候正常,雨水正常,单产突然大幅度的提高或者大幅度减产,能差多少呢,比干旱都厉害。我就以山东为例,正常的年份,玉米的产量是1200斤/亩,忽然有一年就下降到600斤/亩。这一年风调雨顺,什么都正常,没看出一点问题来,一下子就600斤/亩,温度低的话还能看得出来,或者高温干旱造成受损也能看出来,但是,这一年的减产没有任何的迹象可循。大豆有一年(也发生了“天年”现象),我们山东鲁西南的大豆在前几年正常都是150公斤/亩,也就是300斤/亩,最好的就是400斤/亩,突然有一年600斤/亩,我自己都懵了,我自己种了两亩大豆,突然多收了好多,从300斤/亩翻到600斤/亩。这一年大豆成熟了以后全部给“累倒了”,成熟以后全部是倒在地上的,这就是“天年”。但是第二年就恢复正常了,又变成了三四百斤。
个别年份看着长的很好,但是就是收不下东西来,这就是老百姓(603883,股吧)说的“收轻不收重,不管打”。有时候看着长的不咋滴,但是一收下来产量还不低,“收重,管打”。所以我们在研究农产品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这一点:也就是看着长的很好,不一定能收到什么;看着长的不好的,也不一定单产低,反而能收到粮食。所以要以实收为准,要以实际收到的产量为事实。
我发现很多专业的农调队,包括很多专业的农业研究员,或者包括国家级别的农产品研究专家,都不一定认识这一点。所以他们往往会失误,有时候被打脸,就是这个原因。比如棉花,2015年的时候棉花因为高温的危害,造成棉花生长不正常,连续20天温度都很高。我们知道棉花在温度超过35度的时候就停止生长了,也就是接近20天的时间棉花都没有生长。那年的单产肯定是不行了,上面的棉花桃都落了,没有结桃,原来的老桃养分输送也不够,看着同样大的桃,棉花最后开出来肯定是虚的,这个你想都不用想。结果专业的测产队测完产说是380公斤/亩。都测完产了,那就收呗,收一收,看一看,一收是280公斤/亩,差远了!最后的测产数据就没好意思公布。你说这是专业的测产队,不是闹笑话吗?你就不想一想今年的天气什么情况,还没有老百姓懂行。专业测产队都搞出来这个笑话,老百姓不是专业的都知道。所以我们在研究农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特点,农作物的特点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不注意的话真是看不明白。
“你要看得清清楚楚才有底气,为什么我敢买螺纹钢,我才不相信楼市有泡沫呢,我感觉房子是缺少,永远都缺,不光现在缺,未来也缺。”傅海棠表示,要时刻盯着国家的政策,特别是工业品一定要盯信国家的政策,像去产能把地条钢都给关了,要政策看执行力度,如果执行到位,就跌不成。
同时,库存也是做交易时须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库存最能反映供求关系,库存当中说明生产量大于实际的需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指标,如果库存下降,说明需求好于生产。
他表示,要把行情做大,首先要盯住哪一个商品价格不合理的。比如,像产业链企业,快亏钱的时候就要盯住它了,亏得受不了了,关门的关门,跑路的跑路,那行情反转就快了。“哪个行业不赚钱,亏得最惨,要盯住哪个行业,只要你盯住它,不愁你找不到机会。”
他坦言,他自己比较喜欢做多,一般不做空。“做空我做得少,一般不轻易做空,尽量逢低做多,找确定性高的,最好是确定多头行情,因为空头行情不好确定。”
在品种操作上您有什么自己独到的方法吗?
关键词:供求变化 成本考虑 择时 博弈 抓行情
牛钱网:您在操作一个品种的时候,是运用什么样的思想进行操作的呢?
傅海棠:操作一个品种主要是从“供求”方面考虑,而对于供求变化过程的把握是关键。
比方说,一个商品的价格低到了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值简单理解就是靠近成本线,甚至是低于成本线。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商品价格一旦低于成本,会直接打击生产者和他的生产积极性。
因为生产的越多亏得越多,生产得时间越久亏的也越多,那么导致的结果一定是:减产、停产直至破产。
当市场发生这些后,供求关系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没人愿意去生产了,市场进入了消库存的 过程,那这个商品将在某一时间内会出现供不应求,慢慢的价格就会自然而然的上涨,甚至于暴涨。
当商品的利润过高,肯定就会吸引很多人进入到这个市场。人多了以后,生产群体规模也随之扩大,慢慢的就会导致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在供大于求的初期,市场还存在一个消化过程,短时间内这个商品的盈利还是很丰厚的。
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利润开始下滑,生产积极性也就开始减少,带来的就是开始减产,理想的状态是最后供求平衡。最坏的结果就是破产。
当你明白了这个供求关系的变化过程后,就给你操作品种提供了一个思路。
牛钱网:运用您的这种交易的思路,说的俗一点,赚钱会容易吗?
傅海棠:如果说真正领悟到,相对的来说,赚钱会容易些。但是这个容易只是相对来说的,因为赚钱从来都是一个很难的事。
你要明白,期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市场,双方永远都是一个对立面。
它和股票还不一样,股票是单方面,一个共赢的市场。
期货本身就是个你死我活,从来都不是共赢。一方有盈利,必定另一方在亏损,并且另一方的亏损一定会超过盈利的那一方的幅度,中间还要有手续费。
牛钱网:那傅老师您现在对于哪些品种研究的比较深?或者对他感悟比较深?
傅海棠:一开始是对农产品感悟比较深,说一说影响农产品供应的因素:国家库存、种植积极性、天年、低温,高温、旱涝、虫灾、种植面积。再后来几乎对所有的品种都有参与,除了贵金属参与少以外,就是黄金和白银。
严格来说没有侧重点,就是看到哪个有机会就做哪个。
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行情,很多的行情是抓不住的,只能抓能看到的行情。
大宗内参:您做投资喜欢逢低进多。但很好奇的一点就是您如何把握所谓的低点呢?很多投资者身上都会发生让人啼笑皆非的事,那就是,自认为的低点竟然是前期的高点,因为后面还有深坑继续等着,所以您是怎样恰到好处的抓到低点,没有被坑呢?
傅海棠:所谓低点,在我看来,主要是有几个条件,最主要的条件是,第一是它是低于成本,这是一个衡量标准,第一个类标准是低于成本为低,什么叫很低呢?就是亏的这个行业无法生存了,这个基本上就是低点了。这个行业一旦亏到不能生存,基本上也就到低谷了。物极必反。不能生存了,肯定要救它了,因为还需要它就会生存。也就是说这个商品还是需要的,所以一定要让它生存,它不生存不能继续生产,那没法保证供应,所以说不能生存了也就差不多了,到底了。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的,可能衡量的标准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的思想不一定一样。他知道这个道理,和能做到是两回事。
这个供求决定价格是没有错的,永远是对的。为什么像基本面好它还往下跌,是预期未来不好,它预期未来会供大于求。这个问题是做的远期的合约,它预期未来供应会加大,需求会不好,所以说它往下跌。当然了,如果它未来预期错了,这个基本面一直都很好,它再涨回来。如果市场觉得它是错的,它就会进行调整,后面有机会反弹回来。如果预期对了,过了两个月它又跌回去了,那他预期对了。你如果认为它过几个月不会下跌了,甚至于还会上涨,那你就可以逢跌就买,它供求决定价格是没有错的。
关注主要第一个就是它的成本问题,供应问题和需求问题或者国家的政策问题,还有一个国家的基建、房地产这样的,尤其宏观的货币政策,国家的货币政策是宽松还是紧缩,这个里面也需要关注。
他认为成本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影响价格。价格,是在成本基础上结合供需的反映。商品的标价并不一定真实反映价值。商品的价格不可能长期低于成本。
一般而言,若不考虑折旧,商品的价值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价格,而价格是表象,价值是本质。
他认为最最好的价值投资时机是:投资的商品标的价格低于成本价。(当然,价格高于成本价的某些阶段,也是有投资价值的,但若价格低于成本价,其投资价值会更高。)
所谓的安全边际,就是尽量低于成本。最最好的价值投资机会,一生中只需抓住很少的几次就够了。
傅老师,中国的经济一直在持续地发展,那是不是意味着商品可以一直持多?
傅海棠:这不一定,还得看生产效率。你看手机,功能很强大,但一直在降价,为什么?因为生产量、生产效率上来了。棉花也没怎么涨,原因在于以前是用手摘,现在用机器,效率也提高了。还有鸡蛋,八十年代末是4块钱一斤,现在贵的时候4块,便宜的时候2块,反而还跌了。很多商品并没有涨价,我们不要以偏概全,看问题要全面。钱多了,商品也多了,而且商品比钱还多,那价格自然不会往上涨。
据我观察,期货里面有主力可以做庄,以此来控制盘面甚至控制市场行情,您对此怎么看
傅海棠:这个是正常的,永远都会有这种现象存在,你只要找到有利于自己那个战术的点位就行了。要么找到最高,要么找到最低,或者找到政府和庄家对其方向都没有办法的商品,你就赢了。你不在最高或者最低而在半山腰的位置容易割掉。做期货一定要努力再努力,找到核心的本质,这可能是一段很漫长的历程,但只要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收获的。
傅老师,您从千万到十亿的这个过程是很传奇的,请问在此过程中您的最大仓位是多少呢?
傅海棠:我的交易历程大概是这样一个路径,先做黑色,涨了,钱变成四五千万。后来也是机缘巧合,我在棉花涨停板之前满仓做了进去,做对了行情,于是资金一下子变成了亿级别。当然这是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满仓,大家也不要随意模仿,期货市场风险还是很大的。做棉花没多长时间以后我发现豆粕有机会又马上做豆粕,百分之四五十的仓位进去,一路涨了七八百点,这样一来我的资产也就随之上涨了。
您平时最多做几个品种?
傅海棠:这不一定,要看对品种的交流性,有时候一两个,有时候三五个,但不会太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得品种还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