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业是印度第二大农产品产业,仅次于棉纺制品行业。
一、印度国家简介
印度,全名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人口13.24亿,居世界第2位。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等。世界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其中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占总人口的80.5%和13.4%。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二、印度行政区划
印度行政区划中的一级行政区域包括有个28邦(省)、6个联邦属地及1个国家首都辖区。每一个邦都有各自的民选政府,而联邦属地及国家首都辖区则由联合政府指派政务官管理。但是28个邦中,2个至今尚有争议,其中,查谟-克什米尔邦与巴基斯坦存在领土争议;阿鲁恰纳尔邦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
三、印度农业
印度拥有世界1/10的可耕地,其土地有56%是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超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农业是印度国民经济的基础,据2001年人口普查,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2%。印度地处热带,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由于阳光照晒强度大和雨水充沛,大部分地区农作物达到每年2熟或3熟。但是因为投资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十一五”期间(2007-2012年),农业年均增长率3.28%。近年来,印度每年甘蔗产量逾亿吨,是印度主要农副产品中产量最高的品种。甘蔗种植面积约500万公顷,占印度总可耕地面积3%。印度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如下:
四、印度制糖业
印度可耕地面积1.6亿hm2(公顷),2015/16榨季甘蔗种植面积492万hm2左右,占可耕地面积3%。甘蔗产量3.4亿吨,产糖量2738.5万吨。蔗农500~600万人,人均种植面积1hm2左右,人均生产甘蔗约62吨。糖业是印度第二大农产品产业,仅次于棉纺制品行业。
4.1 制糖业历史
印度同中国在蔗糖制造技术方面互相学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唐太宗时代中国“正史”就已经有了他派人去摩揭陀学习熬糖法的记载。从那以后,在将近一千年的漫长时期中,两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到了明末清初,即公元16、17世纪,中国在炼糖方面有了新发明,即黄泥水淋脱色法,将熬制的糖用黄泥水反复浇淋,几遍之后颜色就变白。这样手工制糖脱色的技术,在古代是登峰造极的,于是中国制造的白砂糖传入印度。由于孟加拉地区同中国泉州一带海上交通便利而频繁,因此中国的白砂糖及其技术先传到孟加拉地区和印度中东部,所以孟加拉语和中东部印度将白糖称作(是“中国的”)。而西印度路途遥远,所以难以运到,在语言上也就没能留下痕迹。印度东西地理位置和糖的粗细界限异常分明,这就是有力的证明。之后,制糖术又通过印度传播到了西方。
4.2 制糖工艺
印度生产原糖和白糖(45IU色值的高品质白糖和150IU色值的低品质白糖)。白糖产品中,92%~93%是色值150IU的白糖,只有炼糖厂和泰米尔纳德邦生产色值45IU的白糖。
150IU白糖:采用一步法生产,有亚硫酸法和碳酸法工艺。
45IU白糖:大部分是二步法生产,糖厂先生产原糖,再将原糖精炼成精制糖。
原糖:生产工艺是采用石灰法。
炼糖:生产工艺是采用碳酸法和离子交换法。
4.3 制糖工厂数
印度的制糖工厂数,从1950/51榨季的138家,稳步上升至如今近550家,是最初的三倍之多。一直以来,制糖工厂数逐年稳步上升,而2003/04至2005/06榨季工厂数目的下降,是由于2002/03榨季,甘蔗收购价格连年上升导致甘蔗供给泛滥以及食糖生产成本高涨,糖厂生产效益急剧下降,拖欠蔗款现象严重,因而不少糖厂关厂停产,后有所恢复。2018/19榨季截止2018年12月31日,印度全国共501家糖厂开榨,去年同期为505家。但产糖量微增,主要原因是马邦和卡纳塔克邦的糖厂提前开榨。
4.4 印度甘蔗种植区域
印度食糖生产有个12邦,产糖区几乎覆盖整个印度,主要集中在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北方邦(UttarPradesh)、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和泰米尔纳德邦(TamilNadu),这4个邦的产糖量占印度产糖量约80%。
马哈拉施特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最大的食糖产区,甘蔗糖份高,产糖率高,蔗价低,因而该邦制糖生产成本是印度最低的。
北方邦:北方邦的甘蔗量为印度最大,但产糖量在第二位,原因是有25%~35%的甘蔗被蔗农用来生产土糖。北方邦天气变化大,低温时在零下,高温则达到40多度,对甘蔗生长不利,甘蔗糖份低,糖厂产糖率在印度最低。并且受政治因素影响大,政府为拉选票而提高甘蔗收购价,糖厂也难于得到邦政府支持。因此北方邦糖厂竞争力低,生产成本高,近几年均高于糖价。尽管印度政府有出口补贴,但北方邦远离港口,运费高,因而竞争力也低。
卡纳塔克邦:卡纳塔克邦是印度第三大产糖区,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南部,地理位置与马邦相似,蔗价也接近马邦。该邦过去4年甘蔗产量高速发展,不断有投资者资金注入制糖行业。甘蔗糖份高,产糖率高。
泰米尔纳德邦: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第四大产糖区,位于印度的最南部,其生产的食糖质量是印度最好的。该邦由于规模少,所以糖厂走质量路线,生产高品质糖。但随着用糖企业为降低成本逐渐减少高品质糖采购量,泰邦糖厂目前也有压力。尽管糖厂有一定的效益,但由于规模不大,所以糖厂经营状况也不是很好。
从产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从2014/15到2018/19(预期),马哈拉施特拉邦(以下简称马邦)的产糖量呈U型,先是逐年下降,经过2015/16最低值后反弹升到高位。近五年来马邦产量最高达10.7(百万吨,下同),最低为4.2。与马邦不同的是,北方邦的产量连年递增,呈直线增长态势,从最初低于马邦,到2016/17开始大幅反超马邦,一跃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邦,并一直保持领先优势。近五年来北方邦产量最高可达12.1,最低为7.2。卡纳塔克邦的趋势和马邦大致相同(地理位置也相近),都呈现U型,最低产量值都出现在2015/16。泰米尔纳德邦和其他各邦各年产量变化不大,基本处于持平状态,个别年份偶有下降。
从产量占比折现图可以看出,自2014/15榨季起,马邦最初处于领先地位,产糖量占全国总产量38%,北方邦紧随其后,占比25%。之后马邦产量占比连年下滑,到了2016/17榨季降到最低点21%。而北方邦后来者居上,从一开始落后于马邦,到第二年缩小差距,再到第三年2016/17榨季大举反超马邦,当年产量占比全国产量43%,是近年来各邦产量占比的最高值。到了2017/18,马邦产量占比大幅回升,北方邦产量占比有所回落,但仍高于马邦,预期2018/19榨季仍会维持这一态势。卡纳塔克邦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和马邦非常相似,先是下降到2016/17榨季最低点,后又触底反弹连年上升。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印度其他邦的产量占比变化不大,大致在5%以内波动。
从平均值来看,五年内马邦占比31%,北方邦占比34.5%,卡纳塔克邦占比14%,泰米尔纳德邦占比4%,印度其他邦占比16.5%,相加之和为100%。
4.5 印度甘蔗产量与种植面积
自1950/51至2015/16榨季,印度的甘蔗产量和种植面积都呈稳步波动上升态势。甘蔗产量从最初的69220千吨开始逐年上涨,经过2005年和2010年的大幅减产波动后,又迅速回升至正常水平,目前稳定在350000千吨附近。甘蔗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从最初的1707千公顷,上升至如今的5000千公顷附近。
总体来看,印度甘蔗产量和种植面积保持同步的趋势。其中2002/03榨季,甘蔗收购价格连年上升导致甘蔗供给泛滥以及食糖生产成本高涨,糖厂拖欠蔗款现象严重,蔗农种植积极性降低,导致2003/04和2004/05榨季甘蔗种植面积减少,甘蔗减产,后有所恢复。2009/10榨季的减产也是因为糖厂现金流不足,蔗农无法及时收回成本,影响甘蔗生产投入,因此甘蔗产量大幅下降。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印度甘蔗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波动提高,从1951年的40吨/公顷提高到近年来的70吨/公顷,从中反映了印度甘蔗种植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甘蔗生产所需的各种条件得到了更好的满足,这对于印度甘蔗产业而言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4.6 印度甘蔗灌溉
印度河流丰富,水资源的2/3集中在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支流,这两条河流都发源于中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而自然湖泊较少,人为开凿出小的人工湖很多,农村地区多用此灌溉和饮用。总体来看人工灌溉设施并不多,季风带来的降雨对农业的影响较大。
甘蔗一生需水量大但不耐涝,总的需水趋势是“两头少,中间多”。即萌芽期、分蘖期和成熟期需水量少,伸长期需水量大。因此蔗田应分别保持“润—湿—润”状态。由于印度灌溉系统和措施不完善,因此甘蔗种植很大程度上依赖季候风带来的雨水(6~8月强季风,10~次年1月弱季风),天气对甘蔗产量影响较大。
4.7 印度甘蔗产量与收购价
FRP(FairRemunerationPrice,公平性报酬价格),是政府规定的全国甘蔗最低收购价。近年来FRP的具体数值如下表所示。
纵观1998/99至2018/19榨季,印度甘蔗产量维持在3.2亿吨附近,2005年和2010年左右甘蔗产量有所回落,但一两年后又迅速攀升回正常水平,总体趋势是稳中有升。而印度甘蔗收购价FRP却有明显的分段。2008年之前,甘蔗收购价在50~80卢比/100公斤区间内小幅逐年上升。自2008年之后,甘蔗收购价呈阶梯式上升,2009年涨至近130卢比/100公斤,今年的收购价为275卢比/100公斤。短短10年时间内,上升幅度超过240%,政府对蔗农的保障力度之大可见一斑。也正因如此,蔗农们才放心生产,印度甘蔗产量得以稳步上升。
出糖率这一指标非常平稳,从1950/51榨季至今一直维持在10%左右,波动范围不超过2%。这一指标指的是用于压榨的甘蔗中,制出了多少比例的食糖,体现出压榨制糖的技术水平以及甘蔗品种的优良性,其平稳性意味着印度近六十多年来制糖技术并没有显著提升,更加优良的甘蔗品种未能广泛推广。
4.8 印度食糖产量
印度食糖产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60~1980年,产量一直在低位波动,平均产量在500万吨左右。第二阶段是1980年至今,印度食糖呈快速上升态势,从1980年的517万吨攀升到至今3687万吨,增幅超过600%。但2005~2010年期间产量波动幅度较大,2005年为1417万吨,2007年直线上升至3078万吨,而2009年又直线回落至1595万吨。就最近的趋势来看,印度食糖产量不断上升,在世界食糖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全球食糖产量自1959/60至2018/19榨季稳步上升,从5千万吨逐步上升到1.9亿吨。与印度食糖产量相似的是,全球食糖产量也分别在2003/04、2008/09和2016/17年份前后发生减产,印度食糖产量对全球食糖产量的影响可见一斑。
从占比来看,印度产糖量占全球产糖量之比呈波动上升趋势,除上述三个减产的年份占比急剧下降外,其余年份不断攀升,近两年抬头趋势十分猛烈。
印度2017/18榨季糖产量达到3200万吨左右的历史新高,而目前排名全球第一的产糖国巴西,2018/19榨季糖产量预计将同比减少约1000万吨,仅为2600万吨左右。虽然目前马邦甘蔗由于降雨量大幅减少以及作物感染白蛆病而大幅减产,2019年1月中旬印度糖厂协会ISMA下调了2018/19榨季糖产量预期至3070万吨,但国际糖业组织ISO仍认为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糖生产国。
自2003年以来,巴西食糖产量一直位于世界第一,而今年印度的反超,是20年以来的首见。巴西与印度角色的转变预计将反映出全球贸易流向的变化,巴西糖出口将下降,而印度则将在全球糖市中占据一席之地。
4.9 印度食糖产量与价格
近年间,印度食糖的价格有明显的分段。第一阶段是从1992/93榨季至2006/07榨季,食糖价格一直围绕着15000卢比/吨上下震荡,总体趋势平稳,没有长期上升或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从2007/08榨季至今,印度糖价整体大幅提升,并维持高位波动,这一阶段波峰出现在2009/10榨季1月,价格为38823.8卢比/吨,波谷出现在2014/15榨季7月,价格为26382.8卢比/吨。
通过对比印度产糖量最大两邦(马哈施特拉邦和北方邦,合计占全国总产糖量62%)的糖价以及全国糖价,可以看到无论是具体到邦还是上升到全国范围,食糖价格的变化趋势惊人相似。虽然部分月份会出现偏差和交织,但相互重叠仍是主要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食糖的流通市场较为发达,质量也相近,没有出现明显的价差用以套利。此外,全国价格同最大产量的两个邦价格趋势相同,也有力证明了马邦和北方邦在食糖生产方面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这两邦食糖价格对全国价格的影响之大。
将近25年印度的全国食糖价格和产量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在2002/03榨季之前,食糖产量和价格都相对稳定,产量维持在18000千吨左右,价格维持在15000卢比/吨左右。而从2003/04榨季至今,食糖产量和价格都有明显变化,一是整体数值上升,二是波动幅度加大。2004/05、2009/10和2016/17这三个榨季,食糖产量严重下跌。前两者的原因是甘蔗收购价格连年上升导致甘蔗供给泛滥,糖厂生产成本食糖高涨,拖欠蔗款现象严重。后者产量下降的原因是印度旱灾严重,连续两年的旱灾对马邦的甘蔗产量造成重挫,因此产糖量随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食糖产量下降的年份,食糖的价格有力攀升,这说明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在此前提下,供给量的减少会导致价格的上涨。
4.10 印度食糖消费
印度食糖消费呈现持续刚性增长态势,食糖消费量由1959/60榨季的227万吨快速增长至2017/18榨季的2750万吨,60年间年度平均增长率为3.9%。从1959/60至1980/81榨季,居民消费稳中有增;1981/82至2002/03榨季,居民消费高速增长;2002/03榨季至今,居民消费波动上升。
目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食糖消费国,其食糖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之比从1959/60榨季的6.2%快速增长至2017/18榨季的15.6%。印度食糖消费量的快速增长与人口迅猛增加以及人均食糖消费量的增长密不可分。印度人口由1951年的3.6亿人增至1961年的4.57亿人,2000年达到10.1亿人,2012年增至12.16亿人。人口的快速增长推动了食糖消费呈刚性增长态势。印度人均食糖消费量呈现平稳增长态势,由1961年的4.9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19.8千克,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4.11 印度食糖进出口
印度食糖进出口量的波动幅度较大。在1979/80榨季以前,印度的食糖进口量几乎连年为0,到了1979/80榨季才开始有所进口。最初进口量一直较少,直到1985/86榨季和1993/94榨季才有明显增加,数量分别达到1731千吨和1500千吨,但低量额的贸易在国际糖市中并不显著。
自2000年之后,印度食糖的进口量开始波动上升,大约五年为一个周期,进口量从峰顶迅速跌落至峰底,达到极值后又直线上升至另一个峰顶。但纵观2000年之后,每个峰底都比前一个周期峰底高,每个峰顶也都比前一个周期峰顶高,进口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而反观出口量,自1959/60榨季起印度向国外输送白糖,一直是世界白糖供给的中坚力量。在2000年之前,印度的出口量始终处于低位,围绕500千吨左右上下波动。自2000年之后,印度糖业的出口量开始出现大幅波动并逐渐上升。
将进出口联系在一起来看,可以发现出口量与进口量像是镜面关系,以大约五年为一个周期,基本形成了净进口两年、净出口三年的规律,进口量上升时出口量回落,进口量下降时出口量上升,二者的波峰波谷正好相反,形成鲜明反差。
4.12 印度食糖供需平衡表
从1959/60开始到2018/19榨季,印度食糖的总产量和消费量稳步上升,从最初10年不到5000公吨,到后来逐步扩大,2018/19榨季预期产量达最高值35870公吨,消费达最高值27500公吨。1995/96榨季对于期末库存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期末库存一直处于低位,均值不到1500公吨,而在此之后期末库存有了大幅攀升,虽偶有起落但整体比前一阶段高出许多,均值上升到超过9000公吨。
库存消费比(期末库存/消费量)在前15年处于大幅波动期,从低位的0.36快速上升到1966/67的0.99,然后触顶反弹直线回落,于1973/74榨季下降至0.18。在此之后,库存消费比虽一直处于波动之中,但40多年间范围一直维持在0.12~0.52之间,最近几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五、印度农业及糖业政策
5.1 印度农业政策
印度农业政策包括农业生产支持政策、金融服务支持政策、进出口贸易政策、农业研发政策、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
5.1.1 农业生产支持政策
价格支持政策:1965年印度成立了农产品价格支持委员会,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每年向政府提出关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经政府确定并在收获前正式公布,该价格即为最低保护价(theminimumsupportprice)。粗略估计,这些受到最低保护价格支持的作物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印度主要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格政策的目标是保证生产者有利可图,减少生产者面临的风险,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和保证穷人的食物安全。
粮食配售政策:印度规定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或代理机构统一向农民收购粮食,批发给城镇的配售商店或平价商店,后者按国家规定的“公平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实行法定配给制,这样的分配制度叫做公共分配系统(PublicDistributionSystem,PDS)。
从1997年起,公共分配系统进一步完善成为定向公共分配系统,即把粮食在内的生活必需品公共分配系统交由各邦经营,中央负责粮食采购、储存、运输和邦际之间的分配,各邦负责贫民数量的统计、核查和粮食分配。与此同时,将价格设定为贫困线以上和贫困线以下两种不同的价格,收入不同的消费者面临不同的粮食购买成本,通过这种价格措施来实现利用前者的盈余弥补对后者的补贴。
粮食储备政策:由于每隔几年农业就要出现一次减产,于是印度制定了建立粮食缓冲储备战略(bufferingstockingoperations),以达到稳定粮价、以丰补歉和保障供应的目的。缓冲库存储备的标准每个季度都有所不同,一般在1600万吨到2700万吨之间不等。
农业补贴政策:粮食补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粮食进口补贴;二是经营费用补贴;三是粮食储备的保管费用。政策经营的粮食大体上要在收购价之外另付75%的费用,粮食补贴已成为政府沉重的负担。此外还有化肥补贴、电力补贴、农业机械补贴、兴修水利补贴、农药补贴、农业培训补贴和种子补贴等。2011年,印度中央财政对粮食和投入品补贴占全年财政支出的8.7%,占GDP的2.3%。随着印度经济较快增长,为了保障农产品供给、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及提高社会福利,未来印度农业补贴规模将继续扩大。
税收方面,印度法律规定,耕种面积不超过8英亩(3.24hm2)、年收入10万卢比以下的农户可免缴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各项税款。此外,由于征收农业税的政策受到富农反对而未能出台,这样一来,现在农业税仅占政府税收的2%,政府在农业领域几乎没有任何税收。
5.1.2 金融服务支持政策
印度独立后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信贷支持。到现在印度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由政府的政策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微额信贷机构、保险公司甚至一些非政府组织等各种机构和组织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印度农业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供给。
印度政府关于金融服务支持方面出台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信贷政策和债务削减免除政策两方面。其中,农业信贷方面给予的支持政策按照支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短期信贷,用于购买肥料、种子等生产资料,贷款期限15个月,无需担保抵押,利率优惠10%。二是中期信贷,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投资,贷款期限5年以内,利率更低。三是长期信贷,主要用于农田保护和农村电气化,期限5年以上。
为促进农业发展,国大党联合团结进步联盟政府在农村实施新政,于2005年启动了“国家农业发展计划”和“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四年来,政府增加农业投资,农业银行信贷由8100亿卢比扩大到22500亿卢比,并免除4300万农民总计约7168亿卢比债务。
5.1.3 进出口贸易政策
印度在农产品出口政策方面,一是强调鼓励出口,通过建立农产品出口区、对特殊农产品出口给予支持,鼓励部分产品出口,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强调保证粮食安全,特别限制被本国消费者视为不可或缺商品的出口,如2013年印度政府出台新的政策要求取消洋葱的最低出口价格限制,决定棉花、棉纱、肉类和肉制品将不再享受出口激励政策。同时,印度政府也强调鼓励出口和粮食安全两者之间的平衡。
印度关于进口贸易主要采取了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两种。长期以来政府对所有农产品实施从价税,适用税率范围为0~182%,并主要通过进口限制、关税配额、国营贸易和政府监测等手段实现非关税管制。
5.2 印度糖业政策
5.2.1 公平性报酬价格制度
印度甘蔗收购价是由政府规定的。每年国家农产品价格监测中心会根据甘蔗出糖率制定全国甘蔗收购最低价,称为FRP (FairRemunerationPrice),如果甘蔗出糖率高于基差则FRP也会相应提高。同时各邦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高于中央政府指导价FRP20%~50%的当地收购价SAP(StateAdvisedPrice),当地的糖厂在收购时必须按照SAP向蔗农付钱。蔗价与甘蔗糖分、糖厂产糖率有关,与糖价无关。有些邦为了获取蔗农选票等政治因素会提高甘蔗当地收购价。近10年来甘蔗FRP和基差升水价如下表所示。
5.2.2 直接补贴
为了保证糖价下降时蔗民的利益,印度政府有时会直接给蔗民发放补贴。
2015年11月,印度政府首次对蔗农发放补贴,补贴金额为45卢比/吨,用以抵消甘蔗生产成本,并缓解产出过剩情况下糖厂对蔗农的欠款金额。
2018年5月,印度政府批准了55卢比/吨的蔗农补贴,包括帮助糖厂直接兑付蔗款138.8卢比/吨,以帮助资金缺乏的糖厂结清甘蔗欠款。
5.2.3 无息贷款
由于政府制定的甘蔗收购价较高,国内市场价格倒挂,糖厂资金链紧张。为缓解压力,银行向糖厂提供“无息”贷款。所谓“无息”并非银行免收利息,而是由印度糖业发展基金代为支付。
5.2.4 蔗款利率
当糖厂延迟支付蔗款时,需支付所欠蔗款的利息,对所欠的蔗款,每4年支付一次,年利率是12.5%。
5.2.5 销售配额
印度政府要求糖厂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征收糖厂生产的部分食糖,通过公共销售系统将其以更低的价格出售给贫困者;政府还要求糖厂按市场价格来销售其余食糖,且规定所有食糖销售都不能脱离定期配额体制的规定。2000年以前,政府征收食糖比例为40%,2002年4月1日起为10%。2013年4月之后,印度取消了食糖销售配额,国内食糖可以进行自由交易。
5.2.6 取消进口配额,征收进口关税,实施出口补贴
2004年印度放弃了食糖进口管制,并对食糖进口开始征收60%的税额。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联邦政府根据国内糖业形势对进口税率做出相应的调整。2013年,食糖进口关税从10%上调至15%,2014年上调至40%,2017年上调至50%,2018年又翻倍上调至100%。进口关税的上调主要是为了遏制低价进口糖流入国内,并稳定国内市场糖价。
印度出口关税政策也随市场行情而变。如2016年为保证国内市场食糖供应限制出口,开始对糖出口征收20%的关税;2018年3月,随着2017年印度天气状况良好促进产量大幅提升,印度宣布取消20%的食糖出口关税。
印度政府为保证糖厂有现金流支付蔗款,平衡国内食糖过剩,提高国内糖价,因此制定了出口补贴政策。但出口补贴政策不是常态的,每年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2018/19榨季印度政府对食糖提供1000~3000卢比/吨的出口运费补贴,旨在刺激出口500万吨糖。
5.2.7 税收政策
附加税:5%;所得税:35%;
食糖销售税:1000卢比/吨(约14美元/吨)。
5.2.8 食糖出口登记政策
2011年4月22日,印度在批准50万吨的食糖出口计划的同时公布新规定,要求所有食糖出口加工企业在对外出口时一律进行登记备案。该办法规定蔗糖出口企业应提前三天向有关部门进行出口登记,并在四个半月之内完成出口。印度食糖出口份额将由印度粮食管理部门负责分配,依据企业前三年的出口业绩或前两年的生产量来核定。
六、总结与展望
印度幅员辽阔,面积居于世界第7,其中56%的土地为可耕地,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1/10。在低矮平缓的地形、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的配合下,印度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甘蔗种植面积占印度可耕地面积3%,蔗农500~600万人,预计2018/19榨季糖产量超过3000万吨。糖业是印度第二大农产品产业,仅次于棉纺制品行业,对印度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1980年以前,印度糖业发展缓慢。无论是甘蔗产量还是食糖产量,趋势都非常平稳。这一阶段食糖出口小于100万吨,进口几乎为0,对国际市场没有什么影响力。
1980年至2000年,印度糖业处于快速增长期。甘蔗产量平均年增幅为4%,食糖产量的平均年增幅为8%。这一阶段印度进出口开始出现小幅波动,此消彼长,但范围始终保持在200万吨以内。2000年至今,印度糖业在剧烈波动中发展。甘蔗产量和食糖产量明显波幅加大,但整体趋势为增。进出口量也有了显著变化,最高时出口超过600万吨,对国际糖价的影响力日益加大。
从全球角度来看,印度一直是世界第二大食糖生产国,第一大食糖消费国。而今年由于印度政策利好,加上巴西甘蔗种植面积缩减、单产不佳以及制糖比下降,食糖产量大幅减少,2018/19年度,印度首次取代巴西,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糖生产国。从长期角度来看,印度土壤和天气条件适宜甘蔗播种,糖业发展基础广,人口众多对食糖的需求量大,再加上政府政策支持,印度糖业仍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将在国际市场上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但是印度糖业也存在严峻问题。由于蔗农人数较多,选民力量强大,为了获得选民支持,印度政府出于政治原因出台了各项利好政策,例如不断提高甘蔗收购价,致使甘蔗收购价与糖价脱钩,蔗民盲目扩大生产,而糖厂生产成本高,资金难以回流,常常出现资金链断裂以至拖欠巨额蔗款,这又反过来损害了蔗农们的利益,导致政府不得不划拨财政资金用以补贴扶持,给政府带来很大压力。ISMA主席称,印度政府应当停止设置甘蔗收购最低价,改为糖厂与农户共享营收等体系。印度糖业的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