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星期三,全国蛋价稳中偏弱,涨势结束,进入调整期。其中产区均价3.20元/斤,跌0.01元,山东、河南局部继续上涨,河北粉蛋小幅回调,其他产区稳定。
近期蛋市综述
销区均3.43元/斤,与昨天持平,上海反弹,北京和广州稳定,东莞今天到货近50车,超出市场平时吞吐量,价格走弱。周三JD1905合约小幅震荡,但跌破3500整数关口,收盘于3491。
个人观点,近期蛋价回调概率较大。如图1,消费淡季中价格却在几天时间内急速拉涨,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在历年3月中绝无仅有,难道几天内存栏就大幅下降或需求快速上升吗?这很难让人信服。个人观点,近期蛋价的快速拉涨,水分较重,原因如下:
批发价快速上涨,零售价却无明显变化
蛋价持续低迷了一个月,养殖户们早已失去耐心,稍有涨价就积极出货,而销区贸易商则因为清明涨价的预期,敢于拿货,于是产区库存快速向销区贸易商和下游市场转移,但并没完全进入消费者餐桌,还未经终端市场的充分验证。
央视315的助推
每年3月都有清明预期,蛋价也未见涨这么猛,必然有外界因素的助推。央视315后,各地工商质监部门闻风而动,终端商超精装蛋纷纷下架,鸡蛋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个环节出问题,必然导致连锁涨价。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把这波涨价定性为:产业链内部的库存转移和外界因素的推动,而非终端需求的拉动。终端市场还需时间消化,鸡蛋得给人吃掉才作数,而下架的精装蛋也不会销毁,迟早将换个身份投入市场。因此笔者认为,近期蛋价回调的概率较大。
2019年的“危”-产能膨胀
没人能精确统计存栏量,只能粗略推算,出入非常大,更何况存栏量和鸡龄结构皆为动态,供需平衡点也随季节性波动而变化,试图从存栏量来推断蛋价走势,往往是徒劳的。蛋先生口头禅:一切数据都不靠谱,唯有蛋价才能反应真实供需。
根据一位蛋商朋友提供的数据生成,说到此图,笔者颇为感慨,这位蛋商朋友学历不高,但多年如一日,每天记录蛋价,从中研究价格波动规律,这份执着和超前意识,令人敬佩!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侥幸的。
2019年1月中旬-3月中旬,蛋价整体处于近7年来的次低位,仅高于2017年,进入3月中旬才开始拉涨,而这波反弹如上文所述,其成色还有待时间验证。
每年同期都是消费低谷,唯有今年和17年价格如此低迷,鸡蛋是有刚需的,只要稍有缺货,就会导致涨价,持续一个月低迷足以说明产能过大。这一观点笔者曾多次表达过,如下图3,仅比较历年二月价格。
更为严重的是,产能增长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大厂鸡苗供不应求,基本预定至5月。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节,3-4月补栏,产蛋高峰刚好赶上中秋国庆的消费高峰,因此春季往往是一年中的补栏旺季,这期间的补栏量基本决定了未来12个月的行情大势。
经过18个月的超长盈利,行业急需一段合理的低迷期来调控产能,而此时蛋价却突然拉涨,彻底打消了养殖户们之前的顾虑,补栏热情再次高涨,这是笔者最为担忧的。
综上所述,个人观点: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养殖户们利润有限,为中下之年景。不过,未来12个月将有惊无险,危中蕴藏着机遇,行情不会重复2017年的悲剧,也会比2016年稍乐观。
危中藏机
2017年上半年,全国蛋价为何经历十年未有的持续低迷?原因不外乎两点:
1,存栏过大经过14-15年的高蛋价,行业持续盈利,资金充裕必然导致产能扩张,16年虽然蛋价低迷,但饲料成本更低,未能有效遏制产能膨胀(类似今年),最终导致17年的悲剧。
2,产能缺乏调控空间17年不但存栏量大,更有禽流感肆虐,导致淘鸡价持续走低,养殖户被堵死了后路。记得那年,笔者一批产蛋率严重下降的老鸡,贩子不要,只能拉到农贸市场10元3只,那种痛历历在目!
但今年不同,存栏量增长,但淘鸡价高。
北方局部已经破5,整体都在4.5元上方,唯有笔者老家湖南最低。去年同期各地淘鸡价为3.8-4元间,而去年同期蛋价整体比今年高,因此笔者之前仅仅解释为养殖户们延迟淘汰,缺乏说服力。今年淘鸡价高,只有两种可能,老鸡确实少或非洲猪瘟拉动禽肉消费,前者不确定,而后者是肯定的。
生猪和禽肉替代关系最强,只要二师兄不消停,今年的淘鸡价就差不了,所以养殖户们主动得多,蛋价稍有风吹草动,就可淘鸡止损。产能再大,也存在调控的空间。
以上就是笔者所谓的“危中藏机,有惊无险”,再加上今年饲料成本下降,所以2019年鸡民们“保本有余,利润有限”。
近期鸡蛋期货走势
蛋价强势反弹,作为近月的05必然强势拉涨,且刚好打到达笔者之前公开的止损点位,蛋先生有幸再次成为盘面反指。还好笔者有轻仓的习惯,反弹就加仓,从3380一路走来,均价始终紧跟盘面,稍有回调就可以出来,想不想出来,就看自己了。
笔者曾不止一次强调:期货交易中,科学的策略远比猜行情靠谱。如果鸡蛋期货真有主力,笔者不妨跟主力隔空喊话,“蛋先生还活着,蛋先生实盘群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