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外盘原糖创十年新低 白糖产销抢眼能否上演“一出好戏”

下一篇

从2008 -2018,全球上演流动性狂欢,各国央行10年印钞令人瞠目

分享

深度报告 | 供需差异明显 聚烯烃走势分化

2018-08-22 08:51:39        
原料端方面,2017年三季度以来,OPEC继续延长减产缓解了供应过剩的担忧,再加上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利好,不断推动油价上涨。展望未来几个月,考虑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外激进政策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油价高位运行的态势或得以延续,将对聚烯烃行业形成支撑。

投资要点

原料端方面,2017年三季度以来,OPEC继续延长减产缓解了供应过剩的担忧,再加上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利好,不断推动油价上涨。展望未来几个月,考虑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外激进政策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油价高位运行的态势或得以延续,将对聚烯烃行业形成支撑。新增产能方面, 2018年国内PE新增PE产能245万吨,国外PE产能增量约为629万吨,国内新增PE产能220万吨,国外PP产能增量约为108万吨,PE的供应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外,并且全年供应压力远大于PP。

进口方面,PE对外依存度保持高位,上半年中国聚乙烯进口量约为720万吨,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27.64%,而PP对外依存度较低,进口量变化不大。库存方面,PE库存年后保持相对高位,主要原因是二季度农膜需求转弱的背景下,进口保持较快增长,去库存变为累库存,而PP库存较为理想,下半年PE库存压力要大于PP。需求方面,PE季节性需求明显,随着棚膜旺季的到来,补库需求逐渐增加,PP主要受工业产出驱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PP的需求有一定影响。

整体来看,供需差异导致上半年聚烯烃走势逐渐分化,展望下半年,随着三季度国外PE产能的集中落地,预计LL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仍然弱于PP,PP升水LL将成为常态。

操作策略:跨品种套利方面,由于LL-PP的供需差异明显,中长期仍然可以考虑多PP空LL滚动操作,由于月初上涨过快,短期来看PP有望高位回调,PP-LL价差在250左右可以考虑做价差扩大,目标450左右。需防范的风险因素包括国内外装置投产进度,人民币汇率对进口的影响等。

一、聚烯烃整体概况

1、品种介绍

聚乙烯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也是我国合成树脂中产能最大,进口量最多的品种,聚乙烯是由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其无毒,无味。呈乳白色颗粒。聚乙烯主要分为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以及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中,高密度聚乙烯(HDPE),又称低压聚乙烯,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和耐寒性能,主要用于吹塑和注塑等领域;低密度聚乙烯(LDPE),又称为高压聚乙烯,因密度较低,材质最软,主要用于塑料袋,农膜等;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是乙烯与少量α-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共聚物,其外观与LDPE相似,具有低温韧性,耐应力开裂性,主要用于农膜,包装膜等领域。

聚丙烯属于热塑性树脂,也是五大通用树脂之一,外观为白色粉料,无味,无毒,由于晶体结构完整,具有易加工,耐冲击及电绝缘性好等优点,在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及包装等方面应用广泛。按照用途,聚丙烯可以分为拉丝(窄带)类,纤维类,薄膜类,注塑类,挤出类这五大级别,按照聚合方式,聚丙烯又有均聚和共聚之分。一般情况下,窄带类属低端通用料,为均聚产品,而注塑类的高端专用料多为共聚产品。相对于其他类别,拉丝级PP的消费量最大,目前占我国PP总消费量的40%左右,主要用于生产水泥、粮食、化肥等工业品的塑编袋和薄膜。

2、生产工艺

聚乙烯生产工艺分为气相法工艺,淤浆法工艺,溶液法工艺和高压聚乙烯工艺。除了釜式浆液法工艺只能生产HDPE外,其余无论气相法、浆液法还是溶液法工艺均可以生产HDPE和LLDPE,属于全密度装置。70年代原美国联碳公司采用新型催化剂,在低压装置上将乙烯和其它单体共聚(C4、C6、C8 的α-烯烃)成功产出了低密度聚乙烯LLDPE,改变了低压装置只能生产高密度产品的历史。在气相法工艺中,陶氏的Unipol(原UCC)气相法工艺是生产LLDPE最成熟的工业化工艺。

我国聚丙烯生产工艺主要以国产环管法、巴塞尔Spheripol工艺、陶氏Unipol工艺、巴斯夫Novolen气相工艺为主,以上工艺占总比达72%,其中以国产环管法占比位居首位,年产能达427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24.4%,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济南炼厂、上海石化、镇海炼化、武汉石化、海南炼化、大庆石化等。该技术是中国石化在消化吸收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发的。其次是采用Basell的Spheripol工艺的装置,总产能在342万吨,约占20%,包括齐鲁石化、上海石化、天津联合、抚顺石化、大庆炼化、中海油壳牌等装置;国内采用Dow化学Unipol聚丙烯工艺的装置的一共有9套,总产能在281万吨,约占16%,包括抚顺石化、广西钦州石化、四川石化、中化泉州炼厂等装置;国内采用巴斯夫Novolen气相工艺的生产装置有4套,总产能在215万吨/年,占比12.30%,包括福建联合、神华宁煤、台塑宁波、锦西石化等装置。

3、聚烯烃产业链

聚烯烃产业链包括上中下游企业,上游是聚烯烃生产企业;中游是贸易企业;下游是聚烯烃产品加工企业。具体来说,产业链上游多数为中石油、中石化下属企业,两大集团的产能占到了市场总产能的一半以上。原料路线来看,聚烯烃是由烯烃聚合而成的,主要原料为石油脑,烷烃,以及甲醇,对应的上游为石油,天然气,以及煤。他们代表了3种不同的生产路线:

1)石油裂解制烯烃,即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制取石油脑,然后再裂解得到乙烯和丙烯,也可以通过催化裂化装置得到丙烯,这是我国烯烃的主要来源。目前,油制PE产能约为1100万吨,而油制PP的产能维持在1318万吨,占比均超过50%。近些年来,由于油制烯烃装置扩能少,其产能占比正受到煤化工、PDH等企业的挤占。

2)煤制烯烃(CTO), 主要包括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MTO)两个部分。CTO装置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主要是由于煤炭资源储藏丰富,煤炭原料来源方便。外采型MTO装置主要集中在华东沿海地区,既有利于进口原料的采购,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目前,煤制PE的产能达到820万吨,煤制PP的产能达到847万吨。未来几年聚烯烃的新增产能以煤为源头的仍占多数,因此其产能占比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3)烷烃裂解制烯烃在三种技术路线中最具经济型,既可以通过乙烷裂解得到乙烯,也可以通过丙烷脱氢得到丙烯,但由于我国烷烃资源稀缺,且烷烃海运存在瓶颈,这类项目主要分布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北美和中东,我国PDH项目比较少,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PDH的丙烯来源方式仅占到PP总产能6%,但该方式制PP的利润一直较好,未来可能会获得企业的青睐。

产业链中游是贸易企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而且较为分散,从聚烯烃销售环节看,大约有2/3的聚乙烯是通过经销商卖给下游企业的。除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销售公司外,有35%的聚烯烃一般要经过两级经销商,才能到达下游聚乙烯产品加工企业。

产业链下游是加工企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相对分散,其中聚乙烯下游主要包括薄膜企业、管材企业、农膜企业、注塑企业、中空企业、电线电缆企业等。聚丙烯下游主要包括塑编制品、薄膜制品、注塑制品、纺织制品等,广泛应用于包装、电子与家用电器、汽车、纤维、建筑管材等领域。

二、基本面研究

1、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原料端提供支撑

原油价格的变动对于聚烯烃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2017年三季度以来,OPEC继续延长减产缓解了全球市场的供应过剩,再加上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以及飓风“哈维”中断生产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不断推动油价上涨。2018年6月份以来,油价先稳后跌,主要是由于加拿大油砂停产以及利比亚原油产量下滑不断施压油市,加上美国依然不断联合同盟国限制伊朗原油出口,令市场担忧供应端缺口放大,油价大跌逾5%。进入7月下旬,整体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一方面,市场对美国和伊朗局势担忧不断,油市上行动力较足;另一方面,美国需求向好,原油和成品油库存降幅明显,且市场担忧的美国原油产量并未继续增加,下方支撑较强。展望未来几个月,考虑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外激进政策,尤其是对伊朗的经济及能源制裁,令伊朗原油面临继续缩减的风险,存在推升油市的可能。油价高位运行的态势或得以延续,将对聚烯烃行业形成支撑。

利润传导方面,煤制烯烃成本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小,而油制烯烃的成本与原油价格密切相关。根据我们的计算,在35-55美元/桶的低油价下,石油烯烃成本优势明显、盈利空间较大,而煤制烯烃也能实现现金盈亏平衡;油价在65-75美元/桶时,煤制烯烃成本与石脑油制烯烃成本相当,具有较好盈利水平。2014年下半年之前,由于油价持续处于高位,煤头工艺利润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2014年下半年以后,油价开始暴跌,低油价背景下,油制工艺路线利润实现了反超。2016年下半年至今,油价不断上涨,目前在70美元/桶附近,煤制烯烃利润整体向好,而油头的利润不断的下滑,下半年油价或将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煤制烯烃利润将好于油头工艺,这将有助于煤化工项目的稳步推进。

2、季节性检修结束,存量供应增多

装置的开工率也会影响供应,进而影响价格,整体来看,聚乙烯开工率整体维持在80%-95%之间,除了5-7月份的石化装置集中检修之外,其余月份开工率相对较高。分品种来看,2018年前7个月线性是损失量最高的品种,损失量达39万吨,占总量的40%;其次是低压,损失量共计34万吨,占总量的35%,其中5月和6月损失量最大,主要由于国内多数全密度装置和低压装置纷纷停车检修,并且停车时间较长,涉及到低压装置的有四川、上海金菲、吉林、中韩和中沙,生产低压产品的全密度装置有蒲城、独山子和兰化,涉及到低压各个产品。目前国内检修旺季基本结束,多数企业逐步恢复运行,损失量将会减少,后期国内PE供应将逐渐增加。

对于PP而言,4-7月是检修高峰,涉及的企业较多,且检修时间多数较长,部分在1-2个月,根据我们的统计,2018年各月检修损失量与去年同期变动不大,今年1-7月份, PP检修损失量在168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3万吨,但是部分月份检修同比增多,其中6月份聚丙烯装置检修损失量约在3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0万吨。随着检修旺季的结束,PP的供应也会逐渐增多。

3、产能持续扩张,煤头异军突起

2010年之前,国内聚烯烃市场以油头为主,2010年以后,随着神华包头装置投产,煤化工项目投产大潮就此开启:2011年神华宁煤一期投产,2012年大唐多伦投产,2014年神华宁煤二期,延长中煤、宝丰能源投产,煤头产能迅速扩张。从原料来源来看,煤、丙烷等新型原料来源仍然是未来产能增加的主力军,但未来随着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民营企业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以及十三五期间中化泉州、海南炼化等石化企业二期项目的扩建,油制烯烃的市场供应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聚烯烃行业由以往的中石化、中石油、合资企业三足鼎立,逐渐演变为包含煤化工在内的四分天下。

具体而言,PE新增产能方面,2018年一季度中海油壳牌二期30万吨线性和40万吨低压装置在5月份顺利投产,使得华南产能占比达到18%,成功超越东北成为国内PE第二大产能供应区,颠覆了国内PE的供应格局。纵观2018-2019 年,国内聚烯烃行业扩能速度依然较快,保守估计2018 年新增产能在245万吨/年,其中8月份陕西延安能化45万吨/年的低压和25万吨的PP装置大概率投产,宁夏宝丰二期、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新装置最快能在2018年底投产,当然,新产能的投产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装置投产时间存在推迟的可能。

同样,PP产能保持扩张态势,其中2014年新增产能320万吨,产能增速25%,创造了历史投产高峰年,占近五年年新增产能的37%,到了2015年,PP产能增长放缓,一方面与2014年PP产能增长较快有关,另一方面,2014年国际油价呈下跌趋势,且在2015-2017年一直维持在50-60美元/桶之间波动,煤制烯烃企业成本优势减弱,利润随之减少,从而导致国内计划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纷纷推迟。然而,2016年PP再次进入投产高峰,全年新增扩能240万吨,包括国内第二大聚丙烯装置中天合创以及神华新疆陆续投产,其中煤化工装置占比48%。2017年以来,因近几年新增产能的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生产利润受到压缩,加之进口低价货源冲击国内市场等因素影响,不少在建的项目纷纷放慢建设进度,出现推迟投产的情况,全年新增产能126万吨,相比2016年明显减少。整体来说,国内PE与PP的产能与产量一直在稳步增长,截止到目前,PE的年产能接近1800万吨,而PP年产能接近2300万吨。

国外新增产能方面,2018年PE产能增量约为629万吨,PP产能增量约为108万吨。其中PE的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于美国,我们分析,由于页岩气的开采为美国带来大量相对低廉的乙烷原料,随着原料轻质化影响,2017-2018年美国迎来了PE投产高峰,由于美国PE需求市场已经成熟,预计其PE消费不会有大的增长,近期投用的新工厂生产的大部分PE产品需要出口。大量的聚乙烯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出口到中国,这些低价货源将对国内聚乙烯产业带来了一定冲击。可以看出,2018年PE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外的新增产能,而PP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新增产能,并且PE产能扩张压力远远大于PP。

4、PE进口增加,PP进口减少

进口会影响总的供应量,进而影响价格,聚乙烯与聚丙烯的进口量在近几年呈现不同的变化,聚乙烯进口量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目前对外依存度接近40%,这与国内PE产能投产速度跟不上国内需求增速相符合。2018年以来,PE进口依存度仍然处于高位,上半年中国聚乙烯进口量约为720万吨,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27.64%。究其原因,一方面,禁废令以及环保行动升级,部分企业产量受到限制或者停产。另一方面,国内石化装置在5,6月份集中检修,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来满足需求。虽然中美贸易战会对来自美国的PE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分析,目前直接从美国进口的PE产品比例并不高,考虑到生产企业大部分是跨国企业,这些产品会通过其他路径进入中国市场,因此贸易战影响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下行,贸易商接美金货源意向不高,外商调低报盘促进成交,导致7月下旬PE内外价差大幅缩小,甚至出现进口利润的情况,预计未来几个月进口量会有所增加。

从进口来源来看,2017年PE进口来源国为沙特,伊朗,阿联酋,韩国、新加坡、泰国、卡塔尔、美国等,具体来说,沙特排名首位,进口数量234.73万吨,其次是伊朗,进口数量为196.75万吨,第三名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口数量150.19万吨。分品种来看,HD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沙特(136万吨),其次是伊朗(119万吨),阿联酋(103万吨),韩国、泰国、科威特、卡塔尔、美国紧随其后; LD进口来源国主要是伊朗(60万吨),其次是卡塔尔(24万吨),沙特(22万吨),韩国、阿联酋、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紧随其后;LL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沙特(75万吨),其次是新加坡(66万吨),泰国(35万吨),阿拉伯、韩国、伊朗、美国、卡塔尔、科威特紧随其后。

而PP的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PP的进口量自2014年到2016年逐年下降,这与国内聚丙烯产能不断投产,使得聚丙烯对外依存度逐年下降的供应格局相符,而2017年聚丙烯进口有所增加,这是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涨,造成聚丙烯进口套利窗口打开,进口量增加导致。2018年7月份预计进口量32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要由于国外产能投放有限,同时外盘价格持续走高,内外盘倒挂依然是常态,PP进口依存度持续降低,预计未来几个月PP进口量变化不大。

从PP进口来源来看,主要是韩国,沙特,新加坡和台湾省,韩国以高端专用料为主,在电子、家电、汽车、包装、日常用品等领域应用广泛。而沙特料因其价格优势,进口量依然较大。根据海关数据,2017年我国聚丙烯的进口量为317.76万吨,同比2016年增长5.31%。其中,来自韩国的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27.20%,同比增长3.42%;来自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占16.66%,同比增长3.91%;来自新加坡的进口量占11.07%,同比减少5.40%;来自中国台湾省的进口量占9.08%,同比增长16.23%。

5、PE库存高位,PP库存理想

库存方面,石化库存是社会资源总量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又直接关联着国内石化的定价措施,因此,石化库存的高低是聚烯烃价格的晴雨表。一般说来,国内石化有各自的设计库容,当库存水平超过正常库存时,迫于销售压力国内石化可能会采取降价的措施以促进销售。而当销售顺畅,库存偏低时,也意味着石化存在推涨的可能。

今年一季度石化企业保持生产,但是下游塑料加工企业春节放假停工,整体是累库的过程,而二季度是石化装置检修高峰,也是去库存的最好时机,但是PE的去库存速度却异常缓慢,目前仍处于相对高位,我们分析是在农膜需求转弱的背景下,进口保持较快增长,去库存变为累库存。目前,PE国内库存93万吨,相比6月底库存下降4万吨,而7月底PP国内库存28万吨,相比6月份下降3万吨。整体来看,PE库存仍然处于高位,PP库存较为理想。预计随着检修高峰结束,装置重启增多,8月份有累库预期。而PP的去库存状况相对理想,一方面是PP进口压力不大,另一方面,PP的下游需求受工业拉动,淡旺季不如PE明显。综合分析,随着开工率回升,聚烯烃存有累库预期,且PE的库存压力大于PP。

6、下游需求日益多样

LLDPE下游需求中薄膜领域的消费占比约为85%,主要由于LLDPE具有更高的抗伸强度、抗穿透性、抗撕裂性和伸长率,使其更适用于制薄膜,其次是注塑、电线电缆、滚塑等领域。而薄膜需求主要集中在包装膜和农膜,分别占比70%和30%,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膜发展广阔空间越来越大。棚膜方面,要更加注重PO膜的研发应用与新型长效无滴防雾剂的研发应用;地膜方面,要更加重视生物降解地膜研发应用与散光膜的开发应用。薄膜产量一直保持增长,但是增长率在这两年放缓,主要是由于占比较大的包装膜领域与受工业产出拉动,当经济放缓时,包装膜需求也放缓。

除了薄膜占比最多以外,其他注塑、电线电缆和滚塑占比不多,而且国内排产注塑料和滚塑料的量较少,仅镇海乙烯、大庆石化、广州石化和茂名石化生产线性注塑料,滚塑料只有齐鲁石化生产。注塑制品主要靠垃圾箱、家用器皿、玩具等生活用品刚性需求的拉动,而滚塑的主要下游产品包括桶、罐等容器,汽车部,玩具以及公路隔离路障等消费,整体变化不大。

而聚丙烯主要用于生产编织制品、薄膜制品、注塑制品、纺织制品等,未来几年,聚丙烯在各个领域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将逐步变化。目前,国内聚丙烯需求结构的前三位是塑编、注塑、膜料,分别为43%和31%,10%,而纤维、管材占比均在4%附近,其他PP原料所占比例较少。

塑编是PP最主要的下游消费领域,占比将近40%,其发展速度直接影响了聚丙烯的销量。通过对比2012-2017年数据发现,塑编企业虽然利润微薄,但是伴随民用及工业生产硬性需求支撑,年产量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拉丝编织袋主要用于粮食、化肥以及水泥等包装,其中水泥袋的占比较大。塑编行业整体开工率波动较大,年底受到环保督查以及冬季限产的影响,对塑编需求较大的水泥,化肥等行业执行错峰生产,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作为PP第二大下游,注塑制品主要应用在家电、日用品、玩具、洗衣机、汽车等领域。聚丙烯需求受工业产出推动,随着制造业的进步,对聚丙烯注塑件,特别是对嵌断共聚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洗衣机的内桶、脱水桶和外壳均由注塑级嵌段共聚聚丙烯制造,其它家电,如电风扇、吸尘器、电饭煲等也广泛使用聚丙烯,根据我们的估计,每台家电重量中塑料占比高达30%-40%,其中洗衣机底座和外筒应用的塑料制品中60%左右为PP。此外,聚丙烯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业,主要用于生产零部件,装饰件和汽车保险杠等,塑料的占比约为10%-15%,而在车用塑料中聚丙烯使用量约占40%,伴随着汽车材料以塑代钢、以塑代木的发展趋势,未来聚丙烯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

BOPP仅次于塑编和注塑,每年对PP的需求量超过350万吨。BOPP 薄膜主要应用于包装领域,特别是食品包装领域,该行业是高需求增长与高速产能扩张的行业,整体开工率比较高,但是近几年BOPP产能扩张过快,行业供需失衡,尤其是近两个月BOPP的价格陷入低迷,华东地区的价格始终徘徊在10500元/吨上下,相比年初下降大约600元/吨,并且出现亏损情况。虽然BOPP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但整体增量订单相对稳定,从终端需求的角度看,食品与药品包装、胶带母卷等领域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另外,中国快递行业呈现爆发性增长,每年业务量增速高于30%,虽然2017年增速下降,但是得益于高基数效应,快递行业规模仍非常可观,其对胶带等需求增多。下半年随着“双十一”,“圣诞节”等购物节日的到来,快递包装的需求增加,将对BOPP有明显的拉动。

非标方面,PE主要是LDPE和HDPE,今年以来,HD-LL价差持续走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线性和低压是检修损失量相对较多的两个品种,主要由于国内多数全密度装置和低压装置纷纷停车检修,涉及到低压各个产品,并且大部分检修时间较长,其中,HDPE的6月产量为54.69万吨,5月份为58.97万吨,环比减少7.26%;LLDPE的6月产量为42.94万吨,5月份产量为45.16万吨,环比减少4.92%。可以看出,HDPE的检修损失量明显多于LLDPE。 另一方面,低压的需求量一直在稳步增长,未来,随煤改气等项目的推动,管材的需求还将稳步提升。

PP主要是共聚PP,PP拉丝与低融共聚的价差在500-600元/吨范围内是比较正常的,今年 3月开始,低融共聚的价格上涨,与拉丝价差逐渐拉大,在6月下旬甚至达到1200元/吨的上半年峰值,主要原因是国内PP装置停车检修损失量集中到了第二季度。其中在5-7月份检修,并影响到共聚装置的生产。另外,近几年国内新产能投放以煤化工以及PDH装置为主,炼油企业的新增产能较少,PDH配套的PP工厂受限于乙烯的供应,共聚难以生产,而煤化工目前均聚生产比例较高,因此从供应端角度而言,均聚的供应压力明显大于共聚,在PP整体行情上涨或下跌过程中,供应格局的明显变化会带动共聚与均聚的价差回归。

7、季节性影响不同,需求走势分化

对于农膜需求,从季节上主要分布在春季和秋冬季节,具有显著的淡旺季,这主要是由各类农产品出产的周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春季地膜生产旺季集中在2-4月份;进入7月下旬后,棚膜的开工率提升,因为9月到11月是棚膜需求的旺季。目前,棚膜补库需求逐渐增加,但需求恢复缓慢并且开工率仍然比较低,随着棚膜需求旺季的临近,季节性需求对PE的支撑作用增强。

与PE相比,PP的季节性需求不是特别明显,主要受工业产出驱动,与宏观经济联系紧密。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对PP的需求有一定影响。

8、环保政策收紧,回料进口受挫

国家产业政策也会影响聚烯烃的价格,2017年以来,我国连续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策,“蓝天2018”行动不断升级,青岛关口对再生颗粒货柜进行严查,只要是再生粒都要做固废鉴定,并收取额外的费用,企业成本飙升;厦门及深圳关口也严格按照“三个一致”标准通关,使得通关效率大大降低,国内进口再生塑料供应量明显减少。2018年中国PE回料进口呈现断崖式下滑。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乙烯废碎料及其聚合物PE的进口量只有0.23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99.61%,而一季度再生PP进口量约为0.3万吨,同比下降99.4%。预计2019年初级形态的废碎料进口将彻底停止,国内将损失掉600-800万吨的进口废碎料。

在国内禁废令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部分企业选择将废塑料曲线进口,即在海外二次加工后,在色差没有明确变化的的情况下,走3901或者3902的关口来进口,希望能够填补国内进口废塑料断崖式下跌的缺口,但是一方面东南亚国家的加工能力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在环保全球化的趋势下,伴随中国加工企业的逐渐增加,污染加重后当地政府也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其中越南决定自六月中旬开始暂停进口废旧塑料,同时限制废纸进口;虽然马来西亚仍然允许进口废塑料,但它也在检讨本国的塑料废品进口政策;而泰国近期宣布,如果乱回收废塑料碎片或者进口废塑料碎片到不合法工厂,将面临起诉。我们预计废塑料的供应缺口主要还将通过进口新料来替代,未来一段时间会对聚烯烃的需求构成一定支撑,需要持续关注PE和PP的进口情况。

三、结论及操作

回顾2018年上半年,聚烯烃走势出现分化,其中聚乙烯整体保持弱势震荡态势,而聚丙烯整体先抑后扬,这也导致LL与PP期货价差继续收窄,PP期货价格成功反超PE,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PE进口依存度仍然处于高位,上半年中国聚乙烯进口量约为720万吨,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27.64%,而PP的进口依存度比较低,再加上内盘持续深度贴水外盘,进口量变化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PE的库存今年以来一直处于相对高位,去库存速度缓慢,价格受到一定的压制,而PP去库存情况比LL理想,价格较为坚挺。展望下半年,随着三季度国外PE产能的集中落地,预计LL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仍然弱于PP,PP升水LL将成为常态。

操作上,跨品种套利方面,由于LL-PP的供需差异明显,中长期仍然可以考虑多PP空LL滚动操作,由于月初上涨过快,短期来看PP有望高位回调,PP-LL价差在250左右可以考虑做价差扩大,目标450左右。

来源:东海期货研究所

(注:本文经牛钱网采编,并已标注来源,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客服,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添加牛钱网公微:niumoney_com,获得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如果您对牛钱网有意见和建议请发邮件至:

niumoney@163.com,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全国服务热线:0551-63423017

工作时间: 08:30-17:00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2015 niumoney.com 牛乾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合肥牛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沪ICP备15020862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22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皖) 字第0048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皖B2-2018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