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海龟交易法则有用吗?我的观点是有用。不过,到底海龟交易法则哪个部分有用,准确说,起关键作用,这是我想要展开论述的。
最近一个月花很多时间琢磨海龟交易法,并用程序做了一些验证,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想能够一定程度解答题主的疑问,同时,我也希望与各位资深海龟有效交流。
首先,海龟交易法则有用吗?我的观点是有用。不过,到底海龟交易法则哪个部分有用,准确说,起关键作用,这是我想要展开论述的。
海龟交易法则作为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五脏俱全。可是心、肝、脾、肺、肾,哪个才是那个心,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我想许多人开始和我一样,刚开始接触交易策略,总会聚焦到买卖点位的把握,即关注交易出入场信号而相对忽视风险控制,先想矛后想盾,可是,想要成为聪明的投资(ji)者,我想这种认识是远远不够不全面的。
我认为海龟交易法则的有效性关键点在与头寸规模的控制而不是买卖点的把握。为了说明这样的观点,有必要祭出大杀器,先上图后面慢慢解释:
以上四张图交易标的均使用日指数数据CSI300.INDX。回测时间统一设定20050710-20150710十年。
先看图一与图二对比,图一使用Macd指标的金叉死叉来确定进出场信号,图二采用海龟交易法则中唐奇安通道突破方法确定信号。前者夏普0.8而海龟的才0.66,且两者的最大回撤均达到近乎50%。可见,仅从出入场信号的表现看,海龟的策略还没有Macd靠谱,至少,和其它趋势策略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再看图二与图三对比,两个策略均使用唐奇安通道突破,而不同之处在于,图二简单设置初始本金的1/10作为每次信号的操作自己,而图三使用了海龟中介绍的“单位”(即根据‘N’(也被称作ATR)来确定头寸规模)来进行每次买卖调仓。可以发现,引入了“N”后,夏普从0.66大幅曾加到1.01,对于10年的回策已经算不容易了,于此同时,最大回撤由47缩减到28,近乎减少了一半!对比表明,海龟策略中仅头寸规模控制这一概念确实扎扎实实提高了策略的表现。(关于“N”的再插一大段:海龟用一个被称为N的概念来表示某个市场根本的波动性,它表示单个交易日某个特定市场所造成的价格波动的平均范围,它同时也涵盖了开盘价的缺口。这个所谓的N,就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ATR,关于ATR的介绍,可以戳AVERAGE TRUE RANGE.
以下为计算公式:
TR=Max(H-L,H-PDC,PDC-L)
其中:
TR=真实波幅
H=当日最高价
L=当日最低价
PDC=前一日收盘价
N(即ATR)的计算公式如下(其实就是前面计算所得TR的20日移动平均):
N=(19*PDN+TR)/20
其中:
PDN=前一日N值
TR=当日的真实波动幅度
有了N之后,下一步可以计算绝对波动幅度,也就是用根本的市场价格波动性(用N值定义)表示的价值量波动性。
绝对波动幅度=N*合约每一点所代表的价值
最后,海龟按照我们所称的单位(Units)建立头寸。使1N代表帐户净值的1%。 波幅调整后的头寸单位为:
头寸规模单位=账户的1%/市场的绝对波动幅度
可以看出,使用N作为市场波动标准化的度量并以此作为开仓量及持仓量的依据,其背后的资金管理含义是,即便当日投资标的跌幅达到N(ATR)的水平,当日的损失都能控制在1%的总资产水平内。即便当日投资标的跌幅达到N(ATR)的水平,当日的损失都能控制在1%的总资产水平内。即便当日投资标的跌幅达到N(ATR)的水平,当日的损失都能控制在1%的总资产水平内。)
最后看图三与图四的对比,图四是海龟交易策略原版的表现,与图三比,夏普略有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最大回撤继续压缩至22,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基于“N”的止损大法发挥的作用。
再顺便提另外的看法:从最后的原版海龟的回测表现看,它并没有出现辣么让人无法接受的回撤(22%),我想,这与交易标的以及期货中杠杆的作用有关。(当然这也是出乎我的意料,海龟的高回撤一直广为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