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经济学的最终标准,就是它是否实现了国强民富、国泰民安,指导经济实现长期持续的繁荣;评判经济学理论的最终标准,就是它是否有利于创造更多财富,解决经济问题;评判经济学家的最终标准,就是他是否为创造更多财富做出了贡献。
一、什么是经济学
研究和应用西方经济学原理的经济学家有些只是经济史家,他们研究历史上的经济现象,归纳出结论,形成所谓的理论观点,由此就算是经济学家了。这还不算,一旦成为这类经济学家,他们便开始把现实的经济现象生搬硬套到他们的理论体系里去分析研究,若发现经济运行没有按照他们的模型走,没有按照他们的理论走,就开始大叫世界末日,似乎离开了他们的所谓经济学规律,经济就真的不行了。
西方经济学经常从现象推导结论,并把结果当成原因,而没有找到本质原因。有些现象只是结果,看着结果找原因可能找不到,而拿着结果当原因,还认为是客观规律、是必然,那就大错特错了。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应是先找到原因,再推导结果。比如,人怎样才能吃饱?看到有人吃肉,就说吃肉是规律,并总结出必须吃多少肉才能如何如何饱,实际上食物能填饱肚子才是本质,吃肉可以填饱肚子,吃米饭、吃蔬菜、吃鱼也能填饱肚子,不要被“吃肉能吃饱”所迷惑,也不要单纯统计肉的数量,重要的是去分析和了解肚子什么时候会饿,饿的程度是多少,不同程度的饿要吃多少食物才能饱。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常把错误的观念当成必然的前提,比如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兴衰周期是必然的,认为繁荣之后必然萧条,认为萧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以这样的前提去研究经济学,非要找一切的原因和说辞去对应这个前提,去分析和预测经济,制定经济政策,指导经济活动,当然难有好的结果。由此指导经济,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放任自流、引发危机、带来萧条,而不是对经济加强管理,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地采取措施,预防危机、维持繁荣。
西方经济学理论预测经济经常南辕北撤、啼笑皆非,一次次的出现错误,这说明西方经济学理论用来研究和预测经济的指标、公式、理论本来就是错的,如果是对的,那为什么预测的结论经常是错的呢?
有人师从西方经济学,骨子里是放任自流市场经济那一套,他发现中国有产业政策、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于是就开始说中国模式错了,产业政策无效,未来迟早进入发展陷阱——不符合他们的理论,中国经济就真的走不下去了?
众多经济学家研究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从信贷规模到汇率水平,从股市泡沫到房地产泡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在2007年就已经相当于日本的1988年,意思是中国的股市和房市要崩溃。如此十年如一日,一个又一个经济学家叫嚷中国崩溃论,结果却是中国经济不断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房地产市场每次在有经济学家预测要崩盘之际都能相对平稳度过、较好发展——凭什么不符合你们的经济史,就一定要崩溃呢?
发达国家的日本和欧洲及美国一些人,明显能感受到中国民众的生活富裕,物质条件不差,但为什么在GDP统计上中美却有那么大的差距呢?为什么日本的人均GDP远高于中国,但较多日本人却感觉生活有时还不如中国人呢?
当代经济学固然能做出一些解释,但那就好比在千疮百孔的破船上加几个补丁一样,掩盖不了日益没落的西方经济学的虚弱。妄图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解释中国经济,无异于刻舟求剑、瞎子摸象。
为什么呢?
因为经济学根本不是他们所理解的那样子。
首先,经济学其实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隶属于哲学、管理学的范畴(如果一定要说它是科学,也是哲学科学),哲学讲究辩证,哲学经济学要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利益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经济问题和研究经济学得出的结论往往南辕北辙。经济学是讲究高度对立统一、逻辑严密、辩证施治的哲学科学。
数学是科学。万有引力,苹果掉到地上而不是飞上天,所以物理学是科学。氢和氧结合就是水,试验无数次结果都一样,化学也是科学。诸如此类,可试验、可反复、可证伪、独一无二的,就是科学。
但经济学呢?虽然当代理论界将经济学纳入社会科学范畴,但与其说它是社会科学还不如说它是社会学科,是哲学。一切与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关的学科,都不宜纳入科学范畴,以免误人子弟。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的哲学,辨证施治。是需要脚踏实地解决人类衣食住行用、娱乐、安全等的根本需求的现实学问。凡是说不明白,虚设或假设前提的经济学,都是在中微观层面瞎兜圈子。也即他们根本看不清经济的全貌,只能通过盲人摸象的方式去研究经济学的某一个分支学科或某一个具体问题。
第二,经济学的前提不应是假设性,而应是确定性。西方经济学习惯于给出一些假设前提,比如假设人是理性的,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对信息都是快速充分获取的,假设……这些假设前提本身就有问题,由此进行的推演当然也会有问题。研究经济学的前提应当是:人有“追求更好”的本性。这不是假设的,而是确定的,是实事求是,是本质。人是自然的人,人有“追求更好”的本性,追求舒适、追求安全、追求长寿、追求繁衍、追求发展、追求……,不能说完全理性也不能说完全感性,人不管理会行“恶”(侵害他人、侵害社会),人只有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才能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他人的人。
第三,经济学不应是概率论,而应是确定性。有人说经济学要讲概率,任何事情都只能推测而不能确定,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回避风险,云云。其实这都是有问题的。经济理论应该有唯一性,经济政策应该有确定性。它的方法不应是从过去习惯数据去拟合未来,更不是以不切实际、相互矛盾的假设来塘塞。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没有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那是研究还不够深、不够透、不够正确,还没有找到最优的解而已。
第四,经济学不该割裂宏观和微观。经济一学,本就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既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又有利于普通百姓。宏观的经济政策,势必影响微观的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人为割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之一。相比之下,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也许更能反映经济学的本质。任何经济的现象,都与政治相关;大多政治的行为,也都围绕经济而展开。政治经济本是一体,宏观微观本是一家。
二、经济学的目的
如此看来,西方经济学的漏洞是较多的,比如西方经济学有几个假设前提:理性人假设、自我利益最大化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市场出清假设等,但这些假设前提都不是真实的、不是确定的,和现实不相符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经济学就变成了“动物经济学”,我们要研究的是“人的经济学”,“动物经济学”显然不能指导和解释人的经济世界。
西方经济学非但不能指导中国经济,就算用来指导西方经济也未必行得通。近二十年西方各国经济停滞不前,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突破是有关系的。不能指导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就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对经济还是有害的。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学呢?当然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经济问题、使经济平稳/快速/健康/高效的发展。
医学的目的在于有病治病,对症下药,要让病人重新健康,无病防病,要让正常人不轻易得病。医学发展了,攻克疑难杂症,最后人就不容易得病了、有病也容易治好了,人人都超过百岁。有病,让病人自己抵抗,自生自灭,这不叫医学,如果这是医学,那研究医学还有什么意义,医院还有何用?农学的目的在于保持丰产、稳产、高产。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恰当的措施,旱了就浇水,涝了就排涝,肥力跟不上就施化肥,长草了就把草除掉,生虫了就打药,风刮倒了就扶起来,冬天冷空气来了、条件不匹配了就搭棚,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条件,照样冬天结茄子、西红柿,一年四季蔬菜、水果不断,不断地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及时合适的措施,让农作物保证生长,这叫农学。如果干旱了不浇水,生虫了不除虫,长草了不除草,不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让农作物自己进化,自己提高抵抗干旱、虫子、杂草的能力,这不叫农学。如果这是农学,那研究农学还有何作用?
研究经济学目的应是指导经济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实事求是,针对性解决问题。同时要借鉴历史经验,研究上一次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未来如果有同样的问题,提前把它避免过去。由此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这就是经济学的意义。
反观那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观点,他们认为经济出了问题,应该让市场主体自由竞争、自我调整、自生自灭、自己出清,甚至认为死了也该死,这叫不破不立、推倒重来,这是经济规律。如按照这种逻辑,生病就该自生自灭,还要医生干嘛?这显然是不对的。那研究经济学的意义何在?出了问题,坐地等死,不是经济学。如你预测哪年出现危机,然后真的爆发了危机,那也是算命先生而已,因为你没有解决方案,并且没有预防方案,因为你认为经济危机发生了才是规律,企业破产了、楼市崩盘了、工人失业了、经济萧条了才符合经济规律,这不是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的大幅波动必然循环,认为经济危机的伤害必然发生,这不是经济学。如果病人得了病,医生让病人在家坐地等死,不诊断、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还美其名曰让病人自我康复、自我抵抗、自生自灭,说病人多少年时间得一次大病是必然周期,说得了大病没法治是必然规律,那要医生干嘛,研究医学还有何用?经济学是要解决问题,避免问题,让经济持续发展,平滑经济周期,避免经济危机,这才是研究经济学的意义所在。
还有的经济学家说,经济从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这是经济周期,是自然法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观点也是错的。自然法则是维持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相互制约,在一个完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草多了兔子就多,兔子太多了把草吃没了,兔子又饿死了,兔子少了,草又多了,如此循环,哪有发展?我们要发展,要打破平衡,有效管理,快速发展。鱼塘经过投放鱼苗,投放饲料,单位产出量大大提高,而自然状态下的产量何其低下?如今,就连自然周期都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大棚技术使得北方人在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鲜蔬菜了),更何况经济周期是人参与而出现的?你不能说因为不少驾驶员10年会出一次事故,把它当成规律,把10年当作一个周期,来研究以后的所有驾驶员,并以此推测所有人的车开到10年就必须出事故,这是规律?这是周期?殊不知,事故是驾驶技术差、驾驶不谨慎所致,驾驶员完全是可以提高驾驶技术、注意风险、谨慎驾驶,根据路况、天气、车流量等,灵活调整车速,及时调节方向,进行安全驾驶。做到不出任何事故是完全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学有点水平,应该促进经济长期发展不出问题。
经济学的作用在于解决问题、预防问题。经济学是用来指导经济发展的,有了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指导和保证经济更好、更快、更平稳地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设强大的国家,这是经济学的意义所在。我们必须要想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财富的生产不停,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有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发展,所有的问题自然而然的消除。发展、效率,来自于管理,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的高速稳定增长,是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的结果,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率。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对经济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指导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多财富。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好坏的标准,是经济是否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是否实现了国泰民安。而评判国家强弱的标准,则是财富的多寡。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国家就越强大、社会就越安定、政治就越能清明、民众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就越好,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反之,社会财富不足,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生活都无以为继,国家就不会富强、人民就不会富有,社会就不会安定。长远来看,有利于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经济措施,都是对的;阻碍财富创造的措施,都是错的。
三、经济学的使命
所以,经济学的使命就应该研究经济本质、提出经济政策,有效管理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可见,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管理经济的学科。
经济需要管理,因为只有管理,市场才有效率。
市场的效率来自于管理。
教条地应用西方经济学,用所谓的规律、周期、自我调整、自生自灭那一套,非但无益,还对经济有害。比如他们认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切顺应市场规律,让经济自己发展、自己纠错。这哪行呢?
还有人说政府不要干预管理市场,让市场自己来,因为政府也未必能管好。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整个财富生产和交换的体系。(所谓的农贸市场、股票市场等都只是市场这个体系中具体而微的组成部分。)
市场这个体系的建立,是政府规划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制度,是政府制定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完善,是政府推进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是靠政府监督、指导、组织和调控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效率,是政府管理出来的。
市场这个体系的维护,是靠政府完成的。
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是政府有效管理下的市场经济。
按照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原则,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放任自流,自由竞争,自生自灭、自我出清,破坏力是非常之大的,对经济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是没有效率没有出路的。这即跟农民种地的道理一样。种地的农民都要对他所种的农作物进行管理,没有农民想把地故意管坏,一定是想往好了管。即便管理措施偶尔有偏差,也会较快调整管理措施。在不断的调整、纠错、提高过程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管总比不管好,水平高的人,管理得当,亩产会很高;水平差一点虽然产量低,但横竖都比让庄稼自生自灭要好得多——自然生长,不经过管理,自己抗旱、抗涝、抗虫、抗草的玉米的亩产量不到100斤,是没有效率的。管理不好的农民也可以做到亩产七八百斤,管理好的则可以实现亩产一千斤以上。尤其是近代,有了更好的技术,生产力的提高、水利设施的建设,几乎旱涝保丰收,年年高产,这都是管理出来的。
不只是如此,我们看人类社会从小到大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管理:
人出生之后,需要父母照料管理,等他懂事了,要进行教育培训,直到他成年能独立生活。没有父母或长辈的养育管理,孩子不可能良好成长;没有幼年和少年的教育管理,完全让他随心所欲自生自灭,就是一个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道德观念、没有劳动意识的动物而已,怎么可能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的人呢?
人成年后,每天学习、上班工作,与人相处、结婚生子,也要有规划,也要有社会约束,如果真的没有任何人和组织进行管理,哪有成年人的有序发展?有的人能玩游戏昏天黑地甚至虚脱,有的人能赌博倾家荡产,有的人能吸毒丢掉性命。
男女成婚,组成家庭,也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需要规划、需要管理。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生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面对亲友、如何处理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孩子未来成年如何走向社会等等,家庭里的大事小事,都需要统筹、规划、管理,才能家庭和睦处世有方。如果家庭里的夫妻完全随意自然,什么事情都不提前规划,孩子生得随意、教养得随意,结果怎样?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贫民区里的家庭,就是这样的模式。
孩子上学,要遵守校规校纪,班级里有班长,学校里有老师,有校长,校长也要遵从规则和上级的指令。老师对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才能进步。
去商场购物,环境看起来很悠闲,但商场里的无数商品都有标签,所有柜台都按照设计定位,购物者和营业员都只能在特定区域活动,商场里的音响、灯光、气氛,一切都要按照规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没有管理,商场将乱的一团糟。
厂矿企业也一样。从只有两个人的家庭作坊,到几十人的小加工厂,从数百人的矿山企业,到数千人的钢铁企业,从数万人的连锁企业,到数十万人的企业集团,无论企业规模多大,无论产品属性如何,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小到基层科组,大到董事会层级,都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者。企业竞争能力高低、企业生存期限长短、企业发展前景好坏,都取决于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国家更需要管理。有法律,有规范,这是立国之本,但这些法律和规范是需要靠人制定出来的。这些人,就是国家最初的管理者。从个体的生老病死到家庭的起伏兴衰,从村落的群居到城镇的发展,从区域的兴盛到国家的崛起,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人的主动管理。管理得好,则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管理得不好,则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甚至国破家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去游乐场娱乐要排队,谁先谁后,需要有人管理;在战场上搏杀的士兵,谁冲锋谁后退,生死一刹那,同样需要有人管理、有人指挥。
道理是如此浅显:只要是人的活动,就需要管理;只要有人在生活,就需要管理;只要与人相关领域,就需要管理。既然如此,由人参与的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怎么可能离开主动的、有为的管理呢?离开了管理,哪一个层面能有序运行、良好发展呢?
经济领域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活动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生产,有人消费;有人赚钱,有人花钱;有人管理别人,有人被人管理。个体与个体竞争,企业与企业博弈,国家与国家交流。国富的,为万众景仰;国穷的,为万民唾离。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活动。既然如此,这样一个巨大的系统,怎么能不要管理任其放任自流的发展呢?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企业、一个家庭都要有规划,国家也有“十三五计划”、“十二五计划”,怎么能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呢?自由是相对的。
管理出效率。一句话,管总比不管好,种地尚且如此,何况更为复杂的经济建设?
所以,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管理经济的学科。经济学研究,是要提出经世济民的良策,经济学家,是能给政府提出有效管理经济意见的专家。
四、正确理解经济学
对经济学家来说,研究经济学,是为了认识经济本质、解决经济问题。对政府来说,要通盘考虑经济状况,并根据经济运行当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适时做出经济决策,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一些经济学常识,可以更及时的理解政府的决策,理解社会现象,并且可以胸有成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却经常会有误解。私下聚会,我们经常会听到抱怨经济、不理解政策的声音;网上的各种评论,也充斥着片面理解的论点;一些所谓经济学家和网络名人,动辄对经济现状进行抨击或挖苦,却大大偏离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这都会影响到普通人的判断。
比如,关于房价是否高低、房价涨跌趋势的争论持续了十多年。有的人长期看空中国的房价,有的人甚至言之凿凿论断房价要崩溃,更离谱的是有人用各种图表和历史现象及数据做分析,得出房价要跌去一半以上的轻率结论。论者或许有心或许无意,但听者如果被这些观点吓倒,较多人持续不敢购买房屋,不但会错失过去二十年中国房价上涨带来的全部经济红利,更重要的是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风险和阻碍。在上海,很多房子以前只要20万元一套,现在却要500万元。仅仅买房与否,一个家庭的财富和生活就可能出现非常大的差异。
所以,普通人学习正确的经济学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学呢?如何正确看待经济问题、经济现象呢?需要有正确的角度和高度。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需要有一定的高度,角度也要对。所谓正确的高度和角度,是指应更多站在全体人民、国家和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只站在个体的角度。即不要时时处处仅仅算自己的家庭、企业的账目,而应该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冷静看待社会现象。应从管理者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谋求公利、谋求发展,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片面、主观地谋求私利。
比如看待种地这件事,应站在玉米地管理者的角度,而不是一颗玉米的角度。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整片玉米地的高产,尽量让每颗玉米都茁壮成长,而一颗玉米更多考虑的是自己长得好不好、如何长的比别的玉米好,希望浇水、施肥最好从自己这里开始,并且得到比别的玉米更多的水分和肥力。一颗玉米想的最好是自己多得一些好处,但管理者不可能满足每颗玉米的优先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实际上,一颗玉米好了,整片玉米地不一定会好,而只有整片玉米地好了,每一颗玉米才会好。玉米地的管理者要考虑水够、肥够、阳光充足,让每一颗玉米都得到水分、肥力和阳光,而至于具体哪一颗长得最好,则在考虑和满足每颗玉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要看每一颗玉米的自己的努力和各颗玉米之间的公平竞争。
一颗玉米应该懂得换位思考,如果让你做玉米地的管理者,应当如何做才能让大家都好。站在一颗玉米的角度,当然希望自己获得的是最好的,是最优的,是最早获得的。而站在玉米地管理者的角度,则是要保障群体的发展,促进个体的发展。具体每一个个体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要靠个体自身的努力。一颗玉米可能会觉得管理者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株距、浇水的顺序、施肥的顺序不合理(自己没有得到优先照顾)。但如果让你做管理者,你也会去做保障总体公平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规划、安排和调节,而不是优先考虑某一颗玉米的需求。
比如优秀的果树管理员为了保证丰产、优产必须对果树实施剪枝,还要进行疏果,目的在于整棵树的果实更大、产量更高。就像老师对学生严厉教育,一篇作文要求删掉一部分内容然后重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学生本人可能不一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什么果树管理员要对果树进行剪枝和疏果,为什么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因为果树自己达不到修剪、疏果后的产量和质量,学生自身达不到老师批评教育后的学习质量。对果树和学生来讲,果树可能觉得管理员太苛刻了,学生可能感觉老师太严厉了,其实,管理员和老师都是为了我们好,只是我们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和层面,自觉度还不够,所以有时候才会不理解。
比如某人把一笔钱买了房子,对他来说,得到了房子,而对应的钱已经没有了,后续关注的是房价的涨跌带来的账面盈亏。而对国家来说,房子在,钱也在,这套房子卖出了有人住上了,改善了生活就是好事,钱还在银行,依然可以贷款给需要的企业或个人,至于房价的涨跌只是账面数字(当然,国家要努力实现房价短期不暴涨和任何时候不大跌);并且只有这笔钱买了房,开发商的房子销售了,就会建新的房子,就会带动更多的生产和消费(比如钢筋、水泥、玻璃、家电、家具等),经济效益远不止卖出一套房子那么简单。
再比如有些行业以盈利为目的,而另一些行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是消费型、享受型的。
同样是房子,投资建一个宾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入住率不高可能就会亏损,投资就收不回来,而如果是自家建个房,就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的是改善家庭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就不讲投资是不是收得回来。
国家的很多投资,比如高铁、地铁、公园、道路桥梁等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公共消费。大家的事大家办,办好了,有成果了,大家一起享用。自家的房子只有自己才有权利享用,而公共的设施每个人都有权利享用(为了有序的运行,防止个别人浪费公共资源、损害公众利益,有些公共设施还是需要适当地收费,比如地铁的低收费,而本质上地铁依然是政府补贴、全民享用的设施)。如果用建企业、开工厂的投资效益去看待政府修桥建路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自家建个花园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环境更好,而不会向自己收门票,买个私家车是为了家人出行更方便,而不会租给自己收租金。对个体来说,一家三四口人是家庭成员,而对国家和政府来说,全民都是一家人。政府建一个公园是为了改善全民的生活环境,政府建一条地铁是为了全民出行方便,这些行为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精神享受,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自家建个花园是一个小家庭的需要,而国家建个公园则是一个大家庭的需要,本质上是一样的。政府作为家长,协调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全体家庭成员服务。一家建的花园是一家人的财富,政府建的公园是全民的财富。个人投入10万元建花园只能3个人享用,政府每投入10万元建公园却能让30人甚至300人享用,社会效应更大。
对个人来说,之所以会有很多人对现状不理解,就其根本来说,还是因为表面看来是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优先考虑。如果不能认识到大局需要,仅仅对一次次的个体利益获得的多寡而斤斤计较,就难免牢骚满腹,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响了家庭的发展。所以要放大自己的格局,不能处处局限于短期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要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发展的眼光作为考虑经济问题的出发点。由此,我们才能人人得利,这才是最终的利益所在、发展所在。
其实,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能保证所有人都同时同等受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总是有人先受益有人后受益,但只要有利于全局,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就是应该被首肯的,最终才能保证人人受益。
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感到利益受损或者没有得到好处,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其一,正向去推演,如果这样,正常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比如,2017年后,各地陆续出台住宅限购政策,看起来影响了人们的购房行为,似乎很不方便。但实际上,这样的措施能够达到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效果,从而进一步保障刚性需求,真正实现政策的本来目标:房屋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
其二,反向去想,如果不这样,极端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比如,2017年后,中国在各个领域加大环保力度,地条钢限了,养鸡场搬了,违规的门面房关了,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被叫停整顿,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问题是,如果不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任地条钢盛行,钢材价格长期处于低位是小事情,全国的钢材质量下降才会影响到百年大计。如果放任企业发展而不关心环保措施,我们失去的不只是绿水青山甚至可能是子孙后代的福祉。这样去想,就不会再对违规者简单表达同情,而是支持政府的合法治污。
其三,思考一下如果按照个体的所想所愿去做,结果会怎么样。个体的高度和理解层度往往是不够的,如果按照个人自私的角度去做,开车最好一路全是绿灯,没有红灯,走路过马路最好到处都是斑马线,随时可以穿马路。但这样一来,整个交通就乱了,交通事故频发,所有人(包括自己)最终的出行也都不便了、不安全了。遵守交通规则,虽然我们受到一些约束,但最终的结果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利的。我们经常对一些政策和政府的措施不理解,对一些现象有点埋怨,其实要换位思考,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现象、考虑问题、评判好坏,更要从整体、全局、社会和管理者的角度分析问题。
其四,乐观预期,预判可能的发展路径,从中找到自己的机会。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即便按照惯性去发展,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对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现象,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乐观心态去做预判,能够看到当前事情持续下去后的积极结果,从而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各种机遇。
此外,还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经济常识,才能够对纷繁的社会事务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
比如,很多人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从思想上反对政府干预管理市场,认为应该让市场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去运行。但如果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就能知道政府这只手本来就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无法缺位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市场不是万能的,而政府的管理是有效的”。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政府能,政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水库的水源源不断,就不怕天旱。市场只能解决相互博弈、相对平衡的问题,付出惨痛的代价,形成兴衰周期的循环,但解决不了公平、效率和稳定的问题;政府的管理规划和有效干预则能让市场更公平、更高效、更稳定,并且保持良性发展,保持持续繁荣。
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和管理,就是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关系不大,中国经济不是靠西方经济学理论,也不是靠哪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的经济理论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因素。如果能总结出这一套理论,并将之系统化,就能进一步指导未来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奇迹。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揭示中国崛起的奥秘,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劳动创造财富”展开。因此——
评判经济学的最终标准,就是它是否实现了国强民富、国泰民安,指导经济实现长期持续的繁荣;
评判经济学理论的最终标准,就是它是否有利于创造更多财富,解决经济问题;
评判经济学家的最终标准,就是他是否为创造更多财富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