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8%。全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2017年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4.9%。全年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专家表示,去年CPI保持低位运行,主要是受到食品价格出现罕见下降的影响,这一趋势将在今年出现改变,随着春节临近,物价有可能抬头。但是,物价整体涨幅在2018年将保持温和,不会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8%。全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2017年12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4.9%。全年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
专家表示,去年CPI保持低位运行,主要是受到食品价格出现罕见下降的影响,这一趋势将在今年出现改变,随着春节临近,物价有可能抬头。但是,物价整体涨幅在2018年将保持温和,不会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关注点,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回归中性。
去年食品价格罕见下降
2017年全年,CPI涨幅比上年的2%回落了0.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称,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4%,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主要受猪肉和鲜菜价格下降较多影响。而2017年全年,PPI由上年下降1.4%转为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3%成为了亮点,影响PPI上涨约6.13个百分点。
“2017年CPI走弱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涨幅较低,从2017年2月以来食品价格一直负增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全年气候相对平稳,蔬菜粮食供应充足,食品价格保持低位。猪肉价格在2017年迎来下行周期,从5月到10月,每月降幅都超过10%,对物价形成下拉作用。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走势平稳,全年平均上涨2.3%、2.2%。核心CPI呈稳中略升态势,主要原因是医疗保健、教育旅游等服务类价格上涨。
2017年12月CPI同比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1个百分点,多位专家表示,食品价格上涨是拉动12月CPI上升的主要原因。绳国庆表示,天气转冷,鲜活食品价格明显上涨。鲜果和鸡蛋延续涨势,环比涨幅均超过5%,猪肉、水产品和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环比涨幅均在1%左右。
PPI方面,2017年12月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4%,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有分析指出,2017年12月PPI回落符合此前市场预期,前期价格上涨较大的上游产业呈高位回落特点,如采掘工业价格上涨9.1%,是近一年涨幅首次降至个位数。煤炭开采、黑色金融矿采选工业价格涨幅回落明显。
图片来源:摄图网
春节将至物价或现抬头随着春节假期临近,多位专家预测,物价可能会出现短期抬头趋势。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考虑到2018年2月CPI基数极低,通胀可能会迎来“开门红”。展望全年,CPI方面,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对CPI“一次性”负面影响消除,今年食品CPI可能从2017年的-1.4%回弹至2.5%左右;而PPI方面,供给侧改革下产能扩张持续受限,叠加需求回升可能超出预期,PPI可能有更强的“粘性”。由于内外需增长更为乐观,2018年CPI涨幅或达到2.6%左右,PPI涨幅或达到3.3%。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也预测,虽然今年1月CPI同比或回落,但2月可能跳升。CPI在2、3月大概率维持在2%上方,但依然温和。而PPI有可能在1月继续下滑,涨幅或回落至4%左右。
纵观全年,连平预计,2018年CPI略有上升,通胀水平温和。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国内需求难以大幅扩张;随着去杠杆、防风险和监管政策趋紧,市场利率小幅上行,流动性合理适度,2018年难以出现较大的通胀压力。猪肉价格迎来上行周期,食品价格可能恢复性回升,成为推动2018年CPI上升的主要因素。2018年价格涨势可能会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移。预计2018年CPI同比涨幅上升至2%左右。
工业价格方面,连平表示,未来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升,输入性因素对PPI的抬升作用减弱。在国内投资需求趋弱的情况下,2018年工业品价格上涨步伐将会放缓,PPI难以重拾大幅攀升之势。由于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环保限产力度加大,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预计2018年PPI涨幅回落至3.5%左右,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逐渐收窄。
货币政策将继续稳健中性
多位专家表示,物价不是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不会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关注点。连平认为,从总体上看,2018年物价形势将有助于经济平稳运行,不会产生货币政策相应调节的要求。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也指出,2018年CPI同比涨幅温和回升,叠加PPI同比涨幅收窄,难以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明显约束。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目前多个信号均反映出“不松不紧”仍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由于2018年高通胀可能性极低,从历史经验来看,CPI同比涨幅不超过2.5%,央行不会通过收紧货币来控制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监管态势明显趋严,在坚持防风险底线思维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存在边际收紧的可能性。因此,总体上,“不松不紧”仍是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姜超也表示,物价并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牵制,今年的政策重心在于防风险、去杠杆,意味着货币政策难放松。但在双支柱框架下,监管政策密集落地会逐步加强宏观审慎的调控效力,有助于货币政策向中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