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下游聚酯工业的发展拉动,全球乙二醇的产量及消费量均保持增长,2010—2017年间,受经济复苏及下游需求提升的拉动,全球乙二醇的需求增速达到年均增长4.4%。
前言
近年来,受下游聚酯工业的发展拉动,全球乙二醇的产量及消费量均保持增长。2017年,全球乙二醇产量及消费量较上年分别增长6.4%和6.5%,分别达到2750万吨和2754万吨,装置产能平均负荷为86.9%,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0—2017年间,受经济复苏及下游需求提升的拉动,全球乙二醇的需求增速达到年均增长4.4%。
当前世界乙二醇供需情况
2017年,因东北亚及北美地区有新装置投放,全球乙二醇产能明显增长。截至2017年年底世界乙二醇有效产能达3163万吨/年,较2016年净增76万吨/年,同比增长2.5%。2010—2017年间,全球乙二醇的产能保持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7年新建和改扩建乙二醇装置的企业主要是中国大陆煤制乙二醇和加拿大的装置。
2017年,全球乙二醇的供应仍集中于东北亚、中东和北美地区,2017年这三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81.2%;产量占比达83.4%,区域内装置开工率较高。全球乙二醇主要消费区域为东北亚、北美和印巴地区,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1.7%,其中东北亚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全球乙二醇产品与PET(聚酯)具有高度紧密联系的上下游关系。随着近年来东北亚地区涤纶规模迅速提升,全球PET生产及消费向该地区集中,同样也引导着乙二醇的消费及贸易向该地区集中,东北亚的乙二醇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持续提升,2017年已达到63.7%,而且还将保持增长势头。尽管地区内新建装置规模也持续增加,但巨量缺口仍存在,未来该地区占乙二醇全球贸易量的份额也将保持较高水平。
2016—2017年北美乙二醇生产能力保持上涨态势,净增20万吨/年,上升4%,主要来自加拿大Alberta&Orient、MEGlobal及ShellCanada公司的扩能;产量、消费量却分别下降了1%和0.1%。北美仍是世界乙二醇主要出口地区,净出口量93.4万吨,该地区出口的产品主要来自加拿大。
近几年,中东地区的乙二醇装置生产稳定,开工率维持高位。2017年,中东地区乙二醇生产能力仍为905万吨/年,产量为890.6万吨,同比增长8.6%,开工率明显回升,从上年的90%升至98%。未来中东地区还将新建乙烯装置,配套乙二醇,地区供应持续增长。中东乙二醇的需求量很小,常年保持在100万吨左右,地区乙二醇过剩量超过700万吨。东北亚一直都是中东乙二醇出口的最大地区,随着中国聚酯行业的发展,对乙二醇的需求还将加大,预计中东出口至东北亚的乙二醇将从2017年的700余万吨增加到2025年的800万吨左右。目前中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乙二醇出口地区,2017年净出口量达787万吨,约占其产量的86%,占全球出口贸易量的55%左右。
2017年全球乙二醇排名前十大厂商的产能小计达1661万吨/年,占全球总产能的比重达53%左右,产能相对集中。2017年世界乙二醇前十位厂商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及亚洲等地区,中东地区凭借廉价乙烷的资源优势,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军力量,沙特SABIC成为全球最大的乙二醇供应商。
世界乙二醇生产及消费预测
受原料供应、成本及需求的影响,未来乙二醇生产国家将集中在中东、东北亚及北美地区,其中东北亚的产能增长更为明显。一方面受东北亚地区新工艺及技术应用的促进,不同原料路线的乙二醇产能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受东北亚地区乙烯工业发展的拉动,乙二醇仍为主要的下游配套产品之一,巨大的供应缺口将支撑新产能的建设。
根据已知计划项目,2020年前世界乙二醇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来自亚洲、中东和北美地区,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印度等国。特别是美国,2020年美国的乙二醇产能将从2017年的219万吨/年增加到469万吨/年,产能翻了一番多。2020年后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乙二醇项目主要集中在中东及北美地区,新增产能主要来自在美国及伊朗、随着美国页岩气的发展,美国有大量新增乙烯配套乙二醇产能,单套装置规模高达80万吨/年。
受全球,特别是亚洲聚酯产能大幅增长的拉动,未来5—10年全球乙二醇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乙二醇需求量增至3163万吨左右,到2025年全球需求量进一步增至3741万吨左右,2017—2025年年均增速将为3.9%,略慢于前几年增速。同时需求增速较产能增速慢,全球平均开工率将有所下降,至75%左右。
从消费结构来看,未来世界乙二醇的消费热点主要仍来自聚酯。预计到2020年,用于生产PET的乙二醇占总消费量的88.4%,较2017的所占比例提高约1个百分点;用于生产防冻液的比例将降至6.4%,其他用途约占5.2%。聚酯拉动乙二醇增长的趋势将继续,因此聚酯占乙二醇消费结构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至89.1%,防冻液及化工用途占比将分别微降至5.9%及5.0%。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日报